曾国藩好友之胡林翼之二【542】2023-11-26
胡林翼为湘军事业所做的贡献,首在率领一支人马,在咸丰四年八月从太平军手中收回武昌、汉阳。在此之前,湘军打仗,败多胜少,朝野对这支来自民间的体制外的练勇不抱多大的希望,一旦华中两重镇同日收复,湘军声誉立时鹊起。这对改善湘军的处境,提高湘军的地位,加重湘军“夺标”的筹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前敌总指挥,胡林翼也便从挂名的四川按察使调补为握有实权的湖北按察使,为他晚年的湖北事业奠下厚实的基础。
胡氏军事上的另一项成功,是于咸丰六年十一月再次率部收复被太平军夺回的武昌、汉阳。胡氏本人也因为这个功劳,被朝廷简授为湖北巡抚,成为一方诸侯。胡氏的这项成功,对湘军最后攻克南京夺取天下首功,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作为胜利之师的湘军,在十余年的战争经历中,先后出了数以千计的文武高级官员,最先获得方面大员高位的是江忠源。此人以一知县的资历,只用了五年的光景,便做到了安徽巡抚,成为湘军中第一个大出风头的人物,可惜第二年便兵败投水自杀,他手下的人马也随之解散。江忠源并没有为湘军的兴盛起实质性的作用。第二个做巡抚的便是胡林翼。胡氏从咸丰六年(1856)十月到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去世时止,整整做了五年鄂抚。这五年,正是湘军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
曾国藩统率湘军的主力顺流东下,眼睛牢牢盯着的是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鉴于江北大营的顺老无功,以及历史上攻打金陵城的成功经验,曾国藩制定了扼控长江、锁定上游、沿江推进、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于是,胡氏治下的湖北省,便成了东进湘军的稳固根据地和给养的可靠供应处。
朝廷财政窘迫,百姓生计艰难,筹饷一直是非正规部队的湘军的头等大事,也是带勇将领们最为头痛的大事。大部分湘军头目,不受军纪和道德的约束,每攻下一座城池,必掠尽所有财物而后止,平时则贩运私盐,打家劫舍,凡可得到财物的事都敢于去做,除开贪婪的本性外,没有固定的饷源,也给了他们一个公开的借口。
朝廷并非一点不管这支编外之师,但国库实在拿不出银子,只得要各省接济。各省自顾不暇,调拨银子好比出血,确实不情愿,再加上嫉妒、自私以及顾恤本省民情种种原因,往往在朝廷三令五申、甚至撕破脸皮的情况下,才勉强拿出额定数目的三成或四成,离湘军所需要的饷银甚远。多年来,为湘军提供银钱军需的可靠省份,只有湖北、湖南两省。湖南贫瘠,且九为压榨,银钱枯竭,故饷需供应并不多。湖南为湘军供应最大的,是源源不断的血肉之躯--昨天放下锄头今天穿上军装的青年农民。真正为湘军提供较多军饷的,还只有湖北一省。
胡林翼重要从京师下放湖北的户部小官阎敬铭,协助他整顿湖北财务。阎敬铭这个人,号称晚清第一理财能手。此人后来得到慈禧太后的特别赏识,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财权。他掌户部不到两年,国库便积累七百多万两银子,从而撩起慈禧大修颐和园的欲望。这自然是后话。当时,阎敬铭竭尽全力辅助胡林翼整顿吏治,严杜贪污中饱,查禁走私,广开厘捐,使出浑身解数,终于在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的状况下,为湖北藩库积攒了一笔银钱。这笔银钱的大部分,用在苦战安徽的湘军身上去了。直到打下安庆,湘军大大地捞了一把,经济形势顿时好转时,好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似的,胡氏也闭上眼睛归天了,年仅五十岁。
胡林翼去世的时候,正是咸丰皇帝驾崩热河行宫,慈禧与肃顺等人为争夺权力,势不两立,朝廷政局十分危急的时候,无论哪派得势,江南的湘军都是他们必须依赖的长城。胡林翼的突然病逝,在当时的两派政治力量中引起的震动是一致的。因而,胡氏的饰终极为隆重:追赠总督,入祀贤良祠,在湖北湖南两省建专祠,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嗣子被赏举人,准其一体会试。慈禧杀了肃顺掌权后,为了笼络湘军集团,又赐祭一坛,予谥文忠。身后荣耀,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