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喜欢做美食,当看到《小花的味增汤》的这个电影名字时,心情很激动,想这个小女孩做的汤是啥材料,啥美味?迫不及待的想看电影内容,小花和妈妈一起做味噌汤料理的一些镜头,很温情很吸引人。全剧没有一句我爱你,但是处处都是爱,无声胜有声。
虽然影片中小花的“强大”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但其实早点教孩子学会做饭,就是早点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本领,这样,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善待自己,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好好地活下去。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都让他自己来。外面买来的现成饭菜偶尔吃吃也无妨。但如果一味如此,孩子从父母身上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
孩子做家务的好处多多,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 ,犯罪率是1∶10。 做家务的孩子普遍体质好,有责任感,懂审美。家长要抓住孩子对做家务好奇心强的关键期,有的家长没意识,不给孩子这样成长锻炼的机会。结果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大巨婴!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学会帮家里分担,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不仅是日本,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把“做菜”视为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欧洲,比如芬兰,有七年级学生每周都要上3个小时的烹饪课。除了烹调菜肴、擦拭料理台、清洗碗盘、清洗弄脏的围裙等,他们还得上理论课,讨论如何制定预算、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健康饮食,等等,甚至连“如何摆放餐桌”,他们也会系统地学习。
芬兰把教孩子做菜作为培养孩子实务技巧的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而英国人,则认为这是让孩子学习英国文化的绝佳入口。
英国学校同样也有烹饪课程,前个星期给出菜谱,让孩子们准备,很多都是预调好的面粉,只要上课时,加上鸡蛋牛奶搅一搅,放烤箱就行了,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会讲授英国的饮食文化特征,从食材,向生产与采集等方面进行延伸。“会做菜”甚至成了报考名校的敲门砖。美国著名的希尔中学(The Hill School)去年就录取了一个不会弹钢琴,没有体育运动特长的上海男孩,他被录取的原因是“爱做饭”——他把自己做饭菜的过程拍成了视频,如何调酱,如何切肉……最真实的一面打动了学校,最终被成功录取。
近几年在国内,“厨房育儿”的概念也越来越火。
在厨房里,孩子们洗、切、炒、煮、扮、烤,自己动手,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对材料的支配能力、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就感和自信心,更培养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个过程,还能让孩子深入体会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更愿意参与到家务活动中何乐而不为?
想想家人为我做了那么多年饭,爸妈真是不容易,会让我们升起感恩之心。当吃到自己做的饭菜后,感觉特别香,然后看到爸爸妈妈吃我做的饭时,觉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
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的压力下,绝大部分家长把学习看成极其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孩子整天忙着上补习班和特长班,很多都是只会张口吃饭的大巨婴,没有一点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所以,通过《小花的味增汤》这部影片,让我们都去反省和提高自己:多干点家务吧,它会让我们对父母充满感恩心,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大自然生活充满敬畏心,对社会更充满责任价值感,在人生未来路上走得更踏实更长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