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要摄入事实,也要摄入理论
在知乎和简书活跃的用户,其中喜欢科技的应该很多,而经常阅读科技媒体的相信也很多。我经常就会阅读36氪、钛媒体、好奇心日报等等科技媒体。读这些科技报道,可以带走(takeaway)的东西大概有两种:一是事实,二是理论分析。大多文章都是报道事实的,而一些文章会做分析,每每读到独到而深入的分析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大好。
就像吃饭既要摄入素食又要摄入肉食一样,我觉得内容的消费也是既要摄入事实,又要摄入理论。
通过观察作者怎么分析一件事情,我们多少能模仿到其中一点皮毛。最简单的,比如针对 iPad 的销量,最原始的数据是波动的(下图紫色线条),获得了最原始的销售数据之后,作者计算出它的每年增长率(蓝色线条),可以看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且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了。
对于同样的数据,有人会进行不一样的处理,可以看出前面做出的销量和年增长率都是波动的,我们只能猜测大概的趋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波动是呈季节性的,所以有人就会使用移动平均数来分析,这样的出来的线条是非常平滑的,iPad 的销量发展趋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
看到别人使用「移动平均数」以及「年增长率」,并通过折线图来呈现,我们心中就会知道,以后遇到这种波动的数据,想知道其发展的趋势,那么就可以考虑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
这样的分析方法,相比于一些事实,其「有效期」比较长的。
我一直觉得我们摄入信息的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读碎片化的信息,我们会感觉恍然大悟,带走了很多干货,其实一千多字的文字,对我们的脑袋影响并不大。比如我写《比特学徒#15. 关于「免费」,记住这5点就够了》,我觉得里面都是干货(尤其是关于「为什么要免费」的解读在市面上是很少见到的),但是这一千多字,其实是非常浓缩的,是我主要通过读三本书才总结出来的。而那三本书,应该约有一百万字,估计也花了我近二十个小时才读完的,这么大的阅读量,最后留在我脑海中的也就是剩下那一千多字了。读书会有一个信息衰减过程,读到的东西,只有1%留存了下来。
因此我觉得理论和分析方法这种东西,也并不容易获取,如果看到某人使用某种理论,自己感兴趣,条件合适还是建议找几本书系统的读一下。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养成的习惯。
我的商品化理论
最近格力的手机要上市了,很多媒体可能就是报道一下这个事实,可能也没有太多可分析的。但是我会觉得,现在越来越多人做手机,英语老师也做手机,做电视的人也做手机,做空调的人也做手机,这个现象的背后可以折射出什么呢?
我有个大胆的猜测,我觉得手机这种东西正在「商品化」,大家都会做手机,但是手机却不赚钱。
所谓「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是指一件产品在消费者眼里越来越没有特殊性了,在甲厂商买这个产品跟在乙厂商买这个产品并没有什么区别,主要决策因素是价格。
现在PC市场就是商品化非常严重的市场,我们买一部笔记本,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某一个价位区间,选性能最好的,就是追求性价比。这样的局面,其实是因为生产笔记本的技术比较简单,而生产厂商比较多;市场竞争必将促使大家打价格战。
从供应方的角度讲,商品化主要是因为生产技术的普及导致的。技术的普及,导致厂商都可以以较低成本生产产品,生产者会增加。同时,差异化不足,导致竞争加剧。在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里面,人们的利润都是比较微薄的。硬件技术普及不足,竞争厂商不多的时候,生产厂商可以靠堆砌硬件来获得差异化,赢取消费者。但是当硬件性能不足以成为差异化的立足点的时候,厂商就要通过其他角度赢取消费者了,比如说工艺、比如说情怀(通过价值观把消费者拉到自己阵营)、比如说品牌形象(人们希望通过购买商品来让人觉得自己有商品彰显的价值)等等。
商品化会伴随着利润的转移。
比如我觉得现在的电信运营商,在中国主要就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家,正在被商品化。如果有些运营商能提高更高的网速而有的不能,或者如果有的运营商比别的运营商早一年推出4G服务,那么这里就有差异化,这样才能避免商品化。在未商品化的时候,偏爱上网的可能会选择这家运营商,偏爱发短信的可能会选择另一家运营商,运营商就可以通过这种「偏好」来抬高价格,增加利润。但是当大家的服务都差不多的时候,那么大家的利润都会高不起来,利润会转移。
现在运营商的利润都转移到网络应用服务提供商了,不同的聊天软件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购物网站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搜索引擎有很大的差异,易于这些差异就可以建立市场地位,基于市场地位就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就是利润的转移。
同时,被商品化的产品会失去存在感。
接着上面运营商的例子,运营商一旦商品化,人们就不会在意自己是什么电信运营商。用户可能用微信,可能用支付宝,可能用网易云音乐,但是他其实留意不到自己自己是在用联通还是移动。
回到手机市场,我会觉得现在制造手机的技术似乎没有那么难了,市场上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厂商,大家的产品区别可能不大,同时大家的利润都比较小。手机硬件商品化了。利润就会从硬件生产商转移到别的地方,比如说操作系统设计者,比如说手机应用,比如说配套服务。而且人们不会觉得手机与手机之间差别有多大,不会觉得手机能彰显身份,他们会选择「便宜」的手机。
于是,大家都做手机,但是竞争点不在手机了,而在操作系统,还有配套服务,因为利润点在这上面。操作系统做的好的厂商会攫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也有可能操作系统也会面临同质化,大家都用安卓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同质化,如果某家厂商的安卓系统优化的足够好,就可以靠系统崛起利润。
手机硬件同质化了,手机系统同质化了,要凸显优势就只能靠配套服务了,这就是生态之争。
手机来未来十年会扮演数据中心的角色,是接入互联网,控制智能硬件,处理邮件的入口。反正大家都做手机的能力,所以很多人就希望做手机,抢占这个入口,即使份额很小,总比没有好。占了这个入口,在以后智能硬件上的竞争才能少吃亏。
这个所谓的「商品化」理论是我初步总结出来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很多经不起推敲,欢迎拍砖。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击下方的「喜欢」,关注我,或者分享给更多的人。本节目每周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