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位于祖国东北,是著名的雪乡。新近,我还知道哈尔滨的另一个名字是:萧红的故乡。
不知道多少人是看了《呼兰河传》从而爱上那个世俗平凡的小城?我是。还通过这本书不小心爱上了生于此地的一个女作家:萧红。
读罢《呼兰河传》后又趁热读了叶君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林贤治的《漂泊者萧红》和《萧红经典全集》,我彻底被萧红打动了。
这些作品和诗文呈现出来的萧红令人著迷,有许多的细节和故事雕刻出更加立体深入的女作家形象。萧红大概是那种作家,你读得越深,了解越多,便越是心疼和亲近她。她的一生,都与不幸相依为命。
壹|“我家是荒凉的”
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哈尔滨呼兰的地主家庭。父亲为当时的教育界名流,曾任小学校长、教育局长等重要教育职务,家中财富殷实,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
出身大户家庭又是书香门第,这样出身的张乃莹再差也该是个被捧在手心宠爱的大小姐。但她并没有过上这种幸福的家庭生活。
在她的一生中,家庭始终带给她的绝大多数都为阴影和荒凉的记忆。
她的父亲虽为读书人,对外是谦谦君子,对家人却是暴虐冷漠。他对仆人、对长辈、对小孩都是一副吝啬无情的面孔,这给萧红的成长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在她眼里,父亲和慈爱祥和从来挂不上钩。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萧红《呼兰河传》
不小心打掉杯子的萧红要被父亲骂到发抖,家中的所有女眷、仆人和老人五一不害怕父亲的淫威。干了十几年的长工犯错,被父亲当众打倒,流血不止。对女眷也常常有种不怒自威的震慑力。
离家出走的萧红流落街头,父亲知道却不闻不问,不准亲人接济,任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哈尔滨的寒夜一户户敲响熟人的门乞求一点热食和庇护。因她的叛逆和反抗,呼兰张家气愤地引以为耻将其从家谱删去,断绝与之一切关系。
在萧红的记忆中,父亲总以“大家长”地位压榨控制这个家的每一个人,使家中气氛时时是冷漠而紧张的。这样的家,人人战战兢兢。年纪小小的萧红深刻感受到男权和父权的压迫和残酷力量。以至于后来,想到父亲,她总感到不自在,似乎父亲还在背后凶狠地注视她的一切。
家中虽有祖母和母亲,但作为萧红最亲近的亲人,他们给予萧红的眷顾和疼爱也寥寥无几。祖母时常骂起祖父会连她也骂,母亲也性子淡漠不大理会她,早早去世的祖母和母亲并未让萧红感到多么难过,毕竟她原本得到的关爱也没多少。
她不止一次地在文章里强调“我家是荒凉的”,努力去回味那些家中的日子却终究只能拾得破败的记忆和干涩的情感。她爱着那些跟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同被父亲压迫的穷苦人,为他们写传,同意他们的遭遇。而对于父亲,她的文笔之下没有流露半点爱意。父亲和家,都是荒凉的。
幸好,在这荒凉的家中,她还有祖父。
贰|只爱祖父一人
萧红对于故乡呼兰小镇的感情绝大多数来源于对祖父深沉的爱和思念。祖父是家中唯一真心疼爱过小萧红的人,也是萧红唯一爱的家人。
呼兰小镇是个小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愚昧而平凡的生活,虽有生活百态,也不过终日在为生计奔波。人们讨论的日常总是哪家新进门的小媳妇,村口那个水坑又淹死了什么动物,市场买卖的猪肉到底是不是瘟猪肉等等的话题,日子琐碎而平淡。
小小的萧红在这里感到深深的寂寞。她用事不关己的嘲讽口吻写那些破败的生活,写被愚昧无知害死的小团圆媳妇,写这里百姓的愚昧和琐碎日子。而真心诚意能从文字透出欣喜的只有家中的后花园,那是她和祖父的幸福天地。
萧红眼里的祖父也是寂寞的。一老一少,在这家中成了相依为命的寂寞一对。
祖父整日无所事事,唯一的差使是帮祖母擦拭摆设用的锡器。祖母的脾气暴躁,常常对着祖父发火,也总把萧红捎带着骂上。祖父是“死脑瓜骨”,萧红是“小脑瓜骨”。每当祖父挨骂的时候,萧红就拉着祖父的手说:“我们后园里去吧。”
后园是另外一个天地。有广阔的天和地,有四季的瓜果和昆虫。调皮的萧红偷偷将祖父的草帽插了一圈玫瑰花,红通通二三十朵的香气浓郁动人。不明所以的祖父忍不住感慨:“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萧红忍不住笑得直哆嗦,还带动父母亲一起笑了出声。
那一幕,也许是萧红梦想中最完美的家中生活场景了吧,有关祖父的一切家庭回忆几乎都是温情动人的,皆源于萧红自小对祖父的依赖和爱恋。
萧红年纪还小时,祖父已是七十多的老人。长大后的萧红外出读书,回家时祖父已近风烛残年。她每天陪伴祖父左右,不舍得离家,直到开学才依依不舍离开病榻上的老人。谁也不知道那次见面会是最后一面。
同回来那天一样,老人那苍白消瘦的面庞、花白凌乱的胡子又早早映现在玻璃窗后目送孙女离去,正如迎接她的到来。萧红站在院心一回头便看见那熟悉而令人心酸的面庞,等她走到院门口,祖父的面庞仍在那里。--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
那个诀别式的告别至今让我动容,感动于这祖孙俩默默的心灵相依相惜。祖父去世之后,家和亲情对萧红便失去了所有意义。这也构成了她必须离开的原因。
叁|于风风雨雨遇到无数不幸的爱
亲情对于萧红是一种失去渴望而淡漠的情感,爱情则是她求而不得的痛苦。
和有家室的表哥陆振舜私奔同居,19岁萧红以为自己成功做了鲁迅先生笔下为爱勇敢痴狂的子君,激动不已追求所爱。可惜,所托非人,在陆家断绝两人经济往来的时候,陆振舜选择了回家认错,而她被家中软禁失去自由。
担着败坏门风的罪名,萧红在家中的地位几乎荡然无存,被视为张家的耻辱。姑姑和小婶因惧怕她被父亲打死,才偷偷帮她逃走,可见她当时的境遇该是多么凄苦。
逃离了陆振舜给的初恋创伤,萧红开始了漫长的街头流浪日子,并在这时不得不投靠了包办婚姻的未婚夫汪恩甲。
那时候萧红的处境到底怎样困顿到什么地步,才导致她放弃了抗争精神去投靠她鄙视而又一点不爱的汪恩甲?
知道这件事也许你就能理解了。
哈尔滨的冬天漫长而冷酷,衣着单薄的萧红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逐一去敲那些熟人的家门,渴望一个庇佑,无数次落空之后,不经意被一个年老的暗娼收留了一夜。第二天在陌生的恶心的地方醒来,暗娼向她索要过夜费,小雏妓将她的鞋子偷偷卖掉了,她唯有再脱下一件衣服作为补偿。
萧红从小跟汪恩甲关系甚好,但后来两人境遇和成长渐渐不同,萧红看不惯他抽大烟的行为及其纨绔子弟作风,才起逃婚念想。但汪恩甲始终对她还是有点情分在的,加上萧红与表哥同居并非做出越矩之事,在流浪街头许久过着困顿生活的萧红找到他时,他还是接纳了她。
饥寒交迫、境遇极差的萧红,此时借着几分找个依靠和能凭借汪恩甲的钱财资助得以继续学业的幻想,在这时候不得已投靠了汪恩甲。她与他在东兴顺旅店做起了同居夫妻。中间与汪恩甲数次因三观不同吵闹而分离几次,这个男人她于精神上亟待解脱却又不得不在物质上依靠他。
萧红在地方不大的呼兰河早已因逃婚出了名,原本的婚约也已作废,汪家断绝了二人的经济往来。没钱付房费的二人,屡次被店老板催债。不巧的是,这时候萧红还怀孕了。
一次,汪恩甲称出门筹钱,再也没回来过。萧红被赶进阁楼破败小屋当作人质,旅店老板威胁再不还债就将她卖入妓院。汪恩甲从此不知去向,大腹便便的萧红和腹中骨肉被困旅店。
在东兴顺旅店的绝望日子让萧红感觉生命无光,她像是囚犯,渴望自由和尊严,但欠下的巨款无论如何也是还不清的。她给报社写信,向主编和记者求救,她说“难道现今世界还有卖人的吗?有!我就将被卖掉...”她苦闷焦虑地用滚烫的字句诉说和控告。
报社的人出于同情常去看她,但谁也无力能还清这笔巨债。众人表示同情的时候,有个叫“三郎”的作者声称自己并无力帮助,就不假装同情和慈悲了。神奇的是,冷漠的三郎在第一次遇见萧红时就彻底转变了态度,他为她的才情倾倒,将拯救她视为自己的使命。
爱情就悄悄来临。三郎也即后来的萧军,二萧的故事后来成了江湖中被津津乐道的爱情悲剧。
萧红最后借洪水从旅馆逃了出来,和萧军在哈尔滨过了一阵的幸福日子。虽是两情相悦的幸福,但生活也非常艰苦,常常要为了生计奔波,苦的时候连碗饱饭都没有。萧军一开始待她一心一意,不辞辛苦和她过患难生活,一起写作看书谈理想。
艰难的生活虽千苍百孔,但有爱情总是可以抵两顿温饱。但富足日子里的空虚,却是什么也弥补不了的。到了上海结识鲁迅先生,扎根之后二萧渐渐声名鹊起,二人感情却江河日下。
生性冷漠的萧军毫不顾忌地追求其他的女人,在诗歌和作品里毫不掩饰对情人的赞美和追求,对于萧红的痛苦似乎知道却仍故意为之。两人常常争吵,再也回不到琴瑟和鸣、相知相惜的日子。
充满猜疑和痛苦的萧红只能把心声寄托于笔下,她说:
已经不爱我了吧
尚日日与我争吵
我的心潮破碎了
他分明知道
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
时时踢打
往日的爱人
为我遮避暴风雨
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
让我怎样来抵抗
敌人的攻击
爱人的伤悼
1936年,萧红烫了头发,穿着西服,想以全新的形象面对新的生活。她与萧军和朋友黄源留下了一张合照。随后,她远赴日本。
和萧军分别后的萧红,肚子里还怀着他的骨肉。和端木蕻(hòng)良的爱情结合始于朋友,终于婚姻。不知道萧红是否真心爱端木,但能确定的是此时她的确想找个靠谱的好人安定下来,逃避爱情的伤害。
“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只是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温和体贴的端木蕻良给了萧红一个妻子的正式名分,却最后在她卧于病榻之上独身去了重庆,弥留之际只有见过两次面的骆宾基相伴。听闻战争告急,只能买到一张船票,端木就这样留大腹便便的萧红孤身在武汉。关于他们的爱情,资料不多,这里也不妄加猜测。
在病痛中,萧红走完最后的日子。弥留之际,她要来纸和笔写下: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不知道她临死前在想些什么?是悔恨这一生始终遇人不淑,还是控诉作为一个女人无力抗争一生的命运?她的一生,终究没得到什么安稳妥当的爱情,连安全感也是一种稀缺不可得的奢望。
肆|这一生始终:从异乡到异乡
读罢萧红的故事,真的不自觉就喜欢上这个敢说敢做的女子,她细腻敏感,文字透露一股清爽和淡淡忧郁,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令人难以忘怀。
她是坚强的,带有抗争精神的战士。
拒绝包办婚姻的人有很多,但敢抛弃家中富足生活和情人出逃的为数不多,在意识到家庭已经成了荒凉破败的无情之地时,她宁可流浪街头在寒夜冻死也绝不妥协半分。她用行为控诉那个压迫人的家庭,也控诉那些残忍的冷血的如她父亲一般的人。
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咬咬牙就把孩子送人了。第二个孩子因病死去,她淡漠地告知旁人并无太多悲恸之情流露。许多人说她无情,但一个女人要坚强到哪个地步才算有感情?这两个孩子都是她悲痛人生的一部分。她是萧红,一个无论如何多么痛苦也绝不放弃希望的人,她必须坚强。
她也是温柔细腻的,知冷知热的女子。
梅志先生怀念萧红时,说到她对萧红的印象是“说话时声音平和,很有韵味,很有感情,处处地方都表现出她是一个好主妇。”萧红的确是个心灵手巧的好主妇,随手一块普通的布料能帮萧军裁出一件合身的礼服,她的包子和饺子包得极好,煎的葱油饼让鲁迅先生都赞不绝口。
萧红结识鲁迅先生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了祖父般的温暖亲情。如师如父的鲁迅先生待她温和,常常以长辈姿态为她指点人生,对她的调皮和玩笑也总宽容以待,这种关爱使萧红感到幸福。直到鲁迅先生病重去世,萧红又一次失去了亲人。
如果有机会,她也可以成为一个温柔贤淑的幸福的人,拥有亲情和爱情,备受关怀。那也许就是她苦求而永远不得的幸福。
她还是有才气有独立思想,为数不多的女作家。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书至今被奉为文学经典,诗歌也写得极好。她的文字中有股独特的魔力,既不矫揉造作刻意运用女性口吻和视角去叙述描写,言语中带点直率和随意,情感上也不可以营造什么,只是淡淡地写着说着,就把人的心弦牵动了。
虽与萧军齐名,但萧红的作品据说比起萧军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萧军是才气是刻意苦读多练习来的,带着些许刻板和章法严明;萧红则不然,她写她想写的,说她想说的,既不羁又带有灵气。鲁迅先生对萧红也评价颇高,认为她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能得先生此赞,可见萧红的文学成就之高。
无论境遇多凄惨,内心多愁苦,萧红对生活仍旧抱有一丝向往。她清楚许多追求的东西皆为泡沫,却仍不死心,文字中仍有一种渴望。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
因此我所想望着的:
只是旷野、高天和飞鸟。
这样的萧红,让人怎的不爱上、不怜惜?
祝愿萧红在天堂安乐,来世有所爱,能被爱。
也愿每一个细腻敏感又渴望爱的女子都能遇一个知冷知热、永不背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