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和晚上,你根本不是同一个人。”这句话也许适用于我们大多数人。想一下,你是否每天晚上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想法?以改变为总前提,随后演变出无数小分支。
比如:现在的工作呆着好没劲呀,回头找一个副业吧,那我要改变现状。明天起,我要看书、锻炼身体、开始学习新技能。对了,还有什么office、沟通能力、领导力等等之前买的那些课,也该学了。
好,设个闹钟早点睡,明天开始全新的一天。
到了明天,早上一看闹钟,啊,才5:00多!再睡两分钟。再一睁眼,上班就快要迟到了。匆忙的洗漱,叼着面包便出了门,开始了为生计而奔波的一天。被工作整整压榨了一天后,回到家里,已经累成了一滩泥巴。
拖着疲惫的身体,简单地做一口吃的。一沾床,就只想睡觉了。心想不行,我今天要改变的,强撑着身体,用残余的意志力,拿出手机。本想学点课,但打开手机瞄到的第一眼是王者荣耀,下意识打开游戏团了两次,又到晚上11:00多了。
好吧,今天是真的没时间了。于是,躺在床上,又开始了晚上的思想活动,只不过这次比上一次多了一些愧疚,同时在焦虑的驱使下,又开始了无休止的明天计划。
可到了明天,依旧是原封不动的安稳生活。不是你做不到改变,也不是时间不够用,更不是你改变的动机不强烈。只是你不愿意走出安稳的圈子,摆脱自嗨模式。
多数人都会费尽心思去想,如何躲开困难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就像你在做正事之前,开始刷朋友圈、玩游戏、听歌等行为。毫无疑问,面对主要矛盾,你在闪躲。其实听课也许用10分钟就够了,你躲开矛盾所用的时间再加上中间纠结的时间,可能超过了10分钟的100倍。时间和精力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安稳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首先,是由于大脑的运行原理决定的。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作者提出,大脑的运行机理是在两条路中来回切换的。
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脑回路一和脑回路二。脑回路一主要负责思考复杂问题,需要极度专注,通常想一个问题会转18个弯儿。而脑回路二呢?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标准的一个二货,全凭本能性反应,只走直线,使人常常处于自动驾驶状态。因此由于大脑机制,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性犯二,安稳显然与脑回路二的行为更匹配。
其次,厌恶损失心理。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做选择时,总会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就拿要不要改变这件事来说。人们可能会想,如果要改变,就意味着要失去唾手可得的简单快乐。而改变的意义呢?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结果却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在厌恶损失的这个普遍心理下,人们一般会选择安稳。
最后,安稳可以让我们自得其乐。事实上,安稳并不是那么无聊的。我们完全可以沉浸在自嗨中,只不过是这种自嗨没有那么轰轰烈烈,而是不动声色的自娱自乐而已。但就是这种自嗨,会让我们的存在感变得极强,会让我们在舒适圈内任意的畅游。正是这种表面的自由,逐渐的麻痹了内心,让我们远离舒适圈外,嘈杂、不确定的复杂生活。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个安于牢笼的金丝雀。
那我们要怎样摆脱自high模式呢?
第一,斩断不良习惯。比如说你要早起,就要与晚间活动告别了。晚上唯一让我们恋恋不舍的,便是手机中各种软件了,其实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一键卸载,并昭告天下。我曾经尝试过戒游戏,把游戏软件全部卸载,并告诉好友监督,那次尝试让我坚持了340多天,当再重新下回游戏的时候,已经没啥兴趣了,放在手机里已经成为可玩儿可不玩儿的那种了,因为已经习惯了没它的日子。
第二,勇于和自己原来的圈子告别。红皇后效应说,如果你想要的发生改变,就要以超过常人的二倍速前进。这就注定你要跳出原来那个缓慢移动的圈子,也许刚开始你会感觉孤独、无助,但在你尽全力以二倍速前进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同频的人,这些人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帮助你成就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从小处着手。其实所谓的改变,没有必要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在违法的边缘试探,在舒适圈的边缘,慢慢的向外扩张,而不是一下子改变整个生活模式。比如说,学习尤克里里,可以先每天练习10分钟爬格子;锻炼身体,可以先每天做10个俯卧撑;练习写字,可以先每天写好5个字。还是那句老话,慢慢来,持续做,比较快。
不要在每晚,惦记明天了,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会不会降临在明天。等我赚够钱,就可以有时间陪家人了;等我考完试了,就可以安心学一项新技能了;等我把这段时间忙完了,就可以看一个电影好好的放松一下了;等我度过了这个难题,我就可以开始幸福了。
殊不知,明天的之后还有明天,这个困难的背后,还有更大的困难。等待只不过是在无休止的折磨中轮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