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人们多赋予风雅二字。
无论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从绘画艺术方面展现出了宋朝的繁华景色。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如此繁华的汴京又是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走向了由盛转衰的路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打开《风雅大宋》第三册“熙宁变法”的坎坷历程吧。
王佳,青年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长安大学。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大期刊发表小说、散文、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三部。
她为我们讲透了帝国的皇位交接、朝廷的内外交困、变法的坎坷历程等等。
本书为历史通俗读物《风雅大宋》第三册“熙宁变法”,自宋仁宗时期派狄青出征平叛写起,至宋神宗去世为止,描写了北宋王朝面临危机,开启变法,并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对于熙宁变法的前因后果、王安石与司马光等人内斗的真相、宋辽之间的斗争,以及苏轼、苏辙、王安石、沈括、司马光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与故事,都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描写。
一:北宋的危机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
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发生哗变而获得的黄袍加身导致了整个北宋重文轻武的朝堂基调,武将为文人相轻,让战功赫赫的武将狄青体会了一把温柔刀----堪比昆仑险的宦途。
二:朝代的更迭----“油紫”皇帝
所谓“油紫”,指的是仁宗晚年时,京师老百姓染布品位忽然变了,先染
作青色,然后用紫草慢慢加染,所以称为“油紫”。“油紫”与“犹子”谐音,
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染布工艺其实隐含了一个谶语,就是皇位将传给一个“犹如
自己儿子”的人,这里就是指英宗。
宋仁宗于13岁即帝位,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位为北宋的宏图大业兢兢业业奋斗了一生的皇帝却因晚年无子不得己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
他希望这位宋英宗能励精图治将大宋的繁华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可是却没想到这位被赶鸭子上架的英宗在上位四年后就匆忙结束了一生,而后19岁的宋神宗匆忙登上帝位,开启了自己的宏图伟业。
三:神宗的知遇之恩---变法的坎坷历程
朝廷的内外交困,国库的空虚,宋辽金夏在一起的格局,金辽两国的虎视眈眈,前朝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西夏特殊的地理位置,无一不在考验着这位19岁就被迫即位的年轻皇帝。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呢?
正当这位年轻的皇帝一筹莫展的时候,王安石这位政治家以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出现在了皇帝的面前,他带来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机构改革制,置三司条例司、市易法、保甲法;
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
三、新修水利;
四、军队改革,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五、改革科举、三舍法、贡举法。
熙宁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熙宁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熙宁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中以富弼,文彦博为代表的利益派;以韩琦为代表的面子派;以司马光、范镇为代表的糊涂派等等,他们强烈反对变法,互相斗争以至于变法偃旗息鼓。
如果熙宁变法成功,北宋将避免一场南渡的危机,也许将会改写历史,可是历史没有如果,熙宁变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而惨淡结束。
当王安石回望一生发现自己穷极一生为之奋斗的改革措施一一被废黜的时候,他仰天长叹,吾尽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