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世石大战阿尔法狗的时候,我在微信里发了一句话:无论阿尔法狗赢了还是李世石赢了,不都是人类的胜利吗?
我的朋友根根回了一句:我觉得阿尔法狗赢了才是人类的胜利,李世石赢了,是造物主的胜利。
今天,阿尔法狗以3-0碾压柯洁,大家一片哀鸣——“二十年之后,统治世界的将不再是人类”、“AI来临,终结者即将上演”。也有人保持着人类的优越感——“柯洁输了会哭,阿尔法狗赢了不会笑”,柯洁自己也说:“我感觉不到它对围棋的热爱,它的热情,只不过是运转速度过快导致的CPU发热罢了”。
作为一名科技癌患者,对这种论调,我是嗤之以鼻的。《三体》里说: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凭什么会笑会哭就是有智慧的表现?如果说机器的热情是CPU发热,那么如果有一个超乎人类之上的存在的话,在他的眼里,我们的热情又何尝不是身体零件的发热?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我们跟机器的区别?是同情心、是爱吗?我觉得未必。只要我们给了AI相应的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机器会比人更有“人性”。
究竟我们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在哪里?
相对于柯洁和阿尔法狗的大战,我觉得另一盘棋更有反思价值,那就是5月26日上午8点30分,连笑和古力与阿尔法狗的配对战。在行至第200手时,全局占优的执黑阿尔法狗,由于判断胜率不足40%,便突然举牌认输。这一“认怂”的行为,遭到队友古力的强烈反对。在之后的20手里,“闹了情绪”的执黑阿尔法狗越下越消极,最后逼得队友古力不得不举牌认输。
作为一个绝对理性的、以计算为一切判断依据的机器来说,当他发现胜率降低时,便会认输。而人类,却可以为一个不可能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是否会为了一个超越结果的目标而奋不顾身,我想,这才是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
人工智能,有最理性的分析,有极高的成功概率。但是在机器的世界里,是没有“奇迹”的。
如果我们没有为一个人一件事而奋不顾身过,没有为一个不靠谱的目标而筋疲力尽过,我们和机器又有何区别。
我的好朋友安猪,是人工智能的坚定支持者,他并不赞同我的判断,他说:“如果我们给了人工智能血战到底的规则,机器人也会为了一个不可能的目标而竭尽全力。而且总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具备理解元规则并自己开创规则的能力”。他还开玩笑地说:“胜率不到40%就认输,相对于胜率不足10%还死缠烂打的人类来说,这是多么强烈的自尊心,简直比我们人类还有尊严”。
如果我们为机器设定穷追猛打的规则,机器也可以显得很有追求,这个我也认同,但它只是“显得”有追求,它是否真的会有自己的purpose呢?
比如下围棋,围棋对人类来说,是游戏,是game,对于机器来说,他眼里的围棋是什么呢?是算法,是概率,总之不是游戏,甚至机器人压根没有“玩游戏”的能力。
什么是游戏?关于游戏的定义,我最喜欢的是已故哲学家伯纳德·苏茨总结的:游戏,就是人类主动去克服各种不必要的困难。而人工智能是不会做“无用”的事的,它也无法享受“无用”的快乐,它没有这样的规则,没有这样的purpose。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甚至无法产生出人类文明,因为人类文明,几乎都是从“无用”的事情上发展出来的,就像郑也夫老师说的:“文明是副产品”。
当然,我也相信,如果我们为人工智能设定了足够的规则,或者人工智能具备了从0到1自创规则的能力,那么机器人极有可能会发展出一套与人类文明完全不同的机器文明,而人工智能与人之间,并不争夺相同的生存资料。那么未来社会,很有可能是机器人与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相处状态。
畅想一下,未来会是什么样?
有人预测,到了2035年,5-7成的人类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也相信,未来,和运算、存储相关的事,都与人类无关了。
但这并不值得我们悲哀。我们的教育、我们对人的评判,很大一部分,是把人当做机器来衡量,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维持生存繁衍至今。但这只是一个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今天,终于有机器来做原本就应该由机器来做的事了,我们又何必为自己失去枷锁而愤愤不平。
对于那些害怕失去工作的人来说,也不必杞人忧天。AI有限,欲望无穷。人工智能时代,会有更多新的工作被创造出来,就如同轮船发明了之后,我们发现需要更多的卡车司机把货物运往码头或者从码头运走,当卡车司机足够多了之后,我们又需要更多的短程配送……我相信现在人类5-7成的工作被取代之后,会拓展出成倍的新的工作。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已经不再需要为稻梁谋,人类的学习和工作,更多的将是基于意义,而不是基于生存。他们会有更高级的目标,会有更高级的审美,会有我们无法理解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总之,他们是现在还不存在的人。
曾经有人问我,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人会变成什么?我说:那一天,人会变成造物主、变成神。
AI即使有超强的运算、搜索、存储、学习能力,但在可见的未来里,它所有的规则,都是人类制定的。我们给机器制定的规则,就是机器世界里的铁律。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我们知道它的算法、它的运行规律,但我们人类的“算法”对它来说却是一个黑箱,这何尝不是人与神之间的区别。
当然,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人类造出来的神。因为它具备超出人类无数倍的能力、它有惊人的进化速度、它无处不在、它可以永生.....这些看起来,又是如此的类神。
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觉得无论人类变成神还是机器变成神,对于人类来说都不是一件坏事,甚至对于人类驯化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驯化人类,我都不担心。人类一直被自己发明的东西驯化着,二十年前,我们可以背下所有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随着手机越来越先进,现在能把电话号码随口背出来的,一定是真爱。就像《人类简史》中提到的小麦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驯化了小麦,同时又因为小麦而改变了生活方式,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小麦驯化了人。人和机器的关系也会是如此,互相影响,互相驯化,甚至互相融合,但这并不可怕。
无论谁驯化了谁,社会财富总量会激增,人类文明也必将迎来一次井喷式的增长,或许与技术、技巧、体力有关的事,人类已经无需参与了,但是人类始终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会有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对美的追求。
有人或许会说,微软小冰已经开始写诗了啊,人文艺术领域,也快要沦陷了。我想,如果小冰可以被称为诗人的话,那她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虚伪的诗人。因为当她写下“落日余晖”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落日是什么样子,余晖是什么,她写下这几个字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她只是知道,这几个字拼在一起,这首诗被认为是好诗的概率比较高,仅此而已。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会为了追寻更高的目标而存在,人类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人类的能力将被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那些依靠重复刷题、背诵知识点而训练出来的能力,注定无法适应未来的世界,未来的人,需要具备超强的创造力、思考力,未来的竞争,将是思维能力的竞争,呵护孩子自由的天性、培养孩子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变得无比重要。(培养儿童元能力,目前我只服埃尔特的《美国科学》。)
真正可怕的,不是机器开始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被教育的像机器一样思考。真正的教育是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会把这个世界活成人类应该有的样子——一个人人都有超越本我的目标的世界,或者如扎克伯格所说: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我相信,那是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界。
可惜,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很难等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就像《Passengers》里那个提早九十年醒过来的星际移民,一生将生活在太空舱内永远无法到达目的,我们眼前的风景,只是路上经过的一个个星系。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为那些能够到达目的地的人做最好的准备,让他们自由生长,让他们不再为旧的经验和评判标准所束缚。为未来社会培养不存在的人,将是我们最大的使命。那沿途壮丽的星云,通往目的地的旅途,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礼物。
也许在此时,我们是孤独的,但就如绿川幸所说,其实,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这可能是最后一班离开车站的火车,那些错过这列火车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得到第二次机会。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是时候,搭乘这辆列车出发了。
作者:张释文,埃尔特教育联合创始人,一个有趣又有料的大肚皮叔叔
以下是广告时间
埃尔特“不亦悦乎”刚刚引进的“美国科学”全套教材和课程,就是要把孩子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救出来,端上家里的锅碗瓢盆,拿出家里的油盐酱醋,在各种瓶瓶罐罐的碰撞声中一同领略科学的奥秘,了解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如果您和您的孩子喜欢科学,喜欢动手,那么就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体会科学之乐、科学之美。
【精彩课程免费领取】
关注埃尔特订阅号(Arete_edu)
回复关键词【666】
即可领取《亲子共读建筑知识课》、《亲子共读游戏启蒙课程》、《小叶老师的亲子艺术启蒙课程》、《古诗词那些事》、《人工智能探索之旅》、《关于小学生作文的那些事儿》等多节适合亲子共读的课程
埃尔特教育:为学习型新家庭而服务
更多精彩课程可进入埃尔特官方网站:https://www.aret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