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朋友圈微博里转发频率最高的视频之一,大约就是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了。一个亿的目标对普罗大众来讲,似乎是天方夜谭般的存在。而我们国民公公一脸的轻描淡写,深深刺激了我们这群市井小民。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讲道,人们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才会上升到精神需求。而我们现在这群80后90后,衣食无忧已成常态,但我们还在追求着更多更好更贵的东西,觉得拥有了这些,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从生理需求到精神追求的跨越,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起来的口号响了很多年。但在其他人民富起来前,我们那群先富的人倒是把其他人的物质欲望勾起来了。看到别人在用什么欧美大牌的化妆品,自己眼红得紧。月薪五千也想买个一两万的包,月薪三千可能也想用个五六千的手机。微博朋友圈各种种草安利晒晒晒,深深刺激着大家的感官和欲望。这几年,马云爸爸的双十一双十二搞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我们这些看见打折降价的字眼,觉得不买就吃亏的穷人心态被商人们一摸一个准,为了买而买,为了拥有而拥有,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于是乎,购物车塞满,心愿清单填满,一轮买买买后,好不容易清空了购物车,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营销大战。只要商人们打出“拥有这样产品后,会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口号,消费者们就如同中蛊般任其安排,一步步走入他们早已设置好的“圈套”里。这个时候,这群“其他人”就会发现自己好穷,自己赚钱的速度跟不上心愿清单的新增速度。停滞于“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的囹圄中。
所幸,还有些清醒的消费者们渐渐看穿了这些营销圈套,提出了断舍离的感念。我其实不太清楚提出断舍离的人有多少是已经完成了物质需求的填补,有多少是还未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快感,就直接跳步到精神需求的。或者这么说,这种断舍离的概念,是不是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商人们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只是从明面上的营销改为暗箱操作。
回头看看自己,我是十足的小市民心态,少不更事时,总觉得谈钱太俗,长大上了社会之后,发现钱是个好东西,能买到很多“快感”,我理解了钱的部分价值,但也变成了它的奴隶。我享受着钱能让我各种吃喝玩乐,也享受着钱带来的“阶级感”。我知道以现在不愁吃穿的状态,断舍离其实是相对比较合适的生活状态,可是,小市民就是小市民,没有到达一定的物质生活状态,我就不想“下来”,只有自己爬上了山顶,才会发现原来路过的半山腰风景更好,否者,就只想朝着山顶前进,期待着山顶别样的精彩。
或许,这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