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作战写的是野战,即战争刚开始打的时候,粮草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准备打起来。而这里的谋攻,攻已经指的是攻城阶段了,也就是战争的最后攻坚阶段了。战指野战,攻指攻城。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开头讲的还是原则,孙子的原则从来都是能不打就不打。所以如果两军交战,如果敌军可以聚过来降,这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子我方的损失也最少,获得敌方的东西也最多。如果把敌国都打的片瓦不留了,你要一个废墟有什么用。当然能实现这个理想是最好的,重要的还是,为啥人家会乖乖来降呢?或者是坚持这个原则,在战争的每一个阶段都寻找机会,找到这个阶段最全的状态让敌方投降,显然再把敌方打败的情况下,敌方最容易投降的,但是也可能会出现,敌人被逼急了,决一死战,毕竟横竖都是死,如果让敌方有这样的想法,是很不好的,这就有计谋在里面了,怎么样可以攻破敌方内心最后一道防线,让他们完全崩溃放弃抵抗,而不是下定必死决心。在李零老师书中还提到,西方的战争论的思想不是这样的,他们讲究大规模杀伤,先把你打趴下,再和你谈。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意思同上,军是比国小的单位,大概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意思同上,旅是比军小的单位,大概是五百人为旅。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卒是大概100人左右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伍大概是五人左右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能够百战百胜,当然是厉害,可是要打仗就不是最好的状态了,是非善的, 所以非要打仗但是能够打赢只能说是非善里面的善了。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百战百胜,如果一个人百战百胜,可是这一百战真的都是非打不可吗?有没有打到一半就已经可以让对方屈服的?相反有些人让敌军不能甚至不敢来犯,那么他的战绩似乎很难堪的,因为0战0胜嘛。所以怎么考核这两类人呢?因此不要被一些人的表面成绩所迷糊,最认真,最辛苦,最忙碌的人不一定是最厉害的人。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里引去最理想的状态了,不用打仗而让对方屈服。但是何氏的注释里,举了王霸的例子。但是在这个案例里,王霸只是利用了类似以逸待劳的作战思想,的确也是不战。但是这能够作为这句话的案例吗?
故上兵伐谋,
最好的用兵方式是什么,伐谋。但是这里的伐谋容易有误解。有人会解释成最好的用兵方式是用计谋,然后大讲特讲如何用计谋的事情。其实这里不是的。伐,攻打,谋计谋,伐谋,粉碎敌方的计谋。让对方的谋划落空。怎么才能让人屈服啊,就是让他们的计划全部都空,便绝望了。这一句,注解里举了三个例子,可以作为这句话在三个层级上的注释。第一种,寇恂斩杀敌方谋臣皇甫文。本来皇甫文打算出使我方,刺探敌情,好嘛,直接把他杀掉,这样子敌方里就没有出谋划策的人,这个伐谋伐的彻底啊。当然这样的情况是极少的。也侧面说明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方的智囊团。第二种,晏子破范昭。正如之前讲的,打仗要先谋划,要先五事七计算一算。那么这里的伐谋就是在这个层面上的,如果敌方觉得在哪方面可以胜过你,那么就让他明白,我方这方面是很强的,这样就直接动摇了敌方企图打仗的动机。第三种,秦赵之战。赵国的赵盾定下计谋,同样以逸待劳。此时秦军便设计引诱赵国另外一名将军赵穿出战,这下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如果赵穿打败了,或者被俘了,赵盾是会受到牵连受罚的。因此被迫出战。这一种相当于在具体的实战中破坏敌军的计谋。
其次伐交,
就是孤立敌方,一点点瓦解敌方的联盟。因为如果你能够成功分化敌方,分化走一个对方就损失1/n的实力。比如三国时,如果吴国和蜀国不合,那么彼此实力直接损失一半,这是最重要的。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张仪的例子,用利益诱惑破坏齐楚联盟。还有在争取第三方其次伐兵,支持,而第三方还摇摆不定的时候,我方直接把敌方的来使杀掉了,逼迫第三方做决定的。注释里提到权道变化,非一途也。纵横里面用到的计谋和人性以后遇到类似例子还是值得分析和积累的。另外,特别指出的是,在齐楚联盟崩溃以后,秦国攻打齐国,齐国独木难支,而衰落,此时楚国本来应该要出手相助的,因为唇亡齿寒,但是就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导致齐国衰落后,秦国也能就转而对付楚国,而楚国自然是抵挡不了的。这说明,要克服个人的感情因素做出正确的决定也是不容易但重要的。
其次伐兵,
实在不行,只能一言不合,打起来了
其下攻城。
攻城是啃硬骨头,是攻坚阶段,是下下策。
其下攻城。
不得已而为之
修橹轒輼(fén 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jù yīn),又三月而后已。
橹,一种盾牌;轒輼,一种战车;距堙,靠近敌城所筑的土丘。攻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不能着急,一定要好好准备,一定要耐得住性子。越难啃的骨头,越是需要打好基础,不急躁。就像这里所说,在准备这些材料的时候,3个月是需要的。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这里讲的就是后果,如果你静不下心来,太冲动,因为一时的气愤,财用人海战术,硬着头皮,让士兵像蚂蚁一样冲上去,那么士兵死伤1/3,也攻不下城。很多人往往心急多做准备,或者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冲动。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这里的注释进一步说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即以计屈敌.善用兵者,或破其计,或败其交,或绝其粮,或断其路,有很多种办法可以减少伤亡取得胜利。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只是多举了几个不用攻城而获胜的例子,比如放开一条生路,而对方必四散而逃。比如围而不攻,消耗城内粮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兵不可久,久则生变。因此拿下一个国家不是靠长时间的战争。应该以计困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毁。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这是谋攻的首要原则,就是全争。不与敌站,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不顿兵血刃。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在敌我双方的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你的人数是对方的十倍,那么就四面垒合,这样子敌方就没有办法逃跑了。相当于攻城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攻击,不给对手踹息或逃跑的机会。有两个问题,一事如果地方的将智勇等因素都不如我们,那么不一定非要十倍。第二,在人数多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才用围的方法呢?为什么一定要兴师动众,倾巢而出呢?恐怕这样子,胜算更大,自己的损失也就越小。
五则攻之,
如果人数不多,只是五倍于敌,那么攻城还是可以攻的,只不过就不是简单的包围战了。而要用计,对兵力进行合适的分配。比如三分用来正规攻击,而两分兵力用来出其不意,比如声东击西。
倍则分之,
如果人数只是两倍于敌,则同样也可以一分为正,一分为奇。但是正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用一小股部队攻击其要害,那么地方必定引兵来救,这样子地方本来就少的兵就更少了。因此在局部的战争中,我方的人数可以远超过地方两倍以上。
敌则能战之,
敌,就是两方的人数差不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双方对战最激烈的时候,无论是奇正配合,还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少则能逃之,
人数不如对方的时候,那么就等,高壁坚垒,挫其锋芒,等当他们气懈了之后,在出奇制胜。这个时候,一定要耐下性子来,观变潜形,看见机会才出击。什么样是机会呢?我治彼乱,我奋彼怠,等敌方出错,这个时候,就算人数少,也可一站。总之,己方不能乱动,等敌方出错。
不若则能避之。
这下好了,敌我双方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差距很大的时候,就跑。等到对方十则围之,跑都跑不掉。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如果敌我双方实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试图抵抗,就算你能坚守一时,也终将被敌方所擒。这也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前文至此,都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敌我双方的胜算计算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敌方将智勇上一塌糊涂,或可一站,如果兵多将广,何必呢。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
周,才智具备。将军很重要。
辅隙则国必弱。
才智总有所欠缺之处。故将在军,必先知五事、六行、五权之用,与夫九变,四机之说,然后可以内御士众,外料战行。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这里就说了在战争过程中,国君的害处,从而论证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因为纯粹在作战上,国君必定没有专业。国君担心 ,无非是将在外,反,而已。因此对于国君,选将是他要考虑的,具体怎么打,则不是他所要插手的。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縻军,指的是受到牵制,而不能够灵活机动的军队。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岳飞。国不可从外治 军不可从中御。治国不能靠打仗,应该理清政治,巩固内廷。军队不能越过将军直接驾驭,将军在外,君主不能干预。主要还是在打仗上,谁都没有将军懂。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军容并不入国,国容不入军。主要是治国和治军是两套不同的法则。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 自己修炼自己,治国治的很好,然后很容易在治军的时候,延袭同一套方法。这在日常中也是很常见的。你要认识到这是两种不同的游戏规则。正如,治国崇尚礼仪,但是用兵则是在于权诈。如果国君意识不到这一点,而瞎指挥。军队的士兵就会很疑惑。想着,怎么会下这个命令啊,完全不按规矩来啊,莫名其妙。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自然我们知道用人是很重要的,在部队里的用人一定要讲权谋。善任者,使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此这里的疑,一方面疑的是国君的任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任命,不服的可能更大。另外,更重要的是疑将军了。如果将军连任命之权都没有,那么士兵就要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乘机作乱者便来了。
故知胜有五:
需要知道以下五件事情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能料敌情,审其虚实者胜也。可站则进攻,不可战则退守,能审攻受之宜,则无不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知道双方的众寡,可以知道目前的情形,可以想到应对措施,围、攻、分、战。从准备上,可以知道,我们要招募多少人才可以应对。
上下同欲者胜;
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就是预备。有备无患。先为不可胜之师,待敌之可胜也。这或许就是秦能够统一六国,而其他几个国家不行的原则。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之前常听到这句话,只不过,没想到,孙子把这句话拔到这么高。国君只要做好选将的工作就好了。就像国君的专业就是识人而已。这点对于国君而言已经很难了。所以刘邦可以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