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例行去一次书店:借书——还书,和孩子们在书店呆上几个小时,乐此不疲。
可我渐渐发现,每次选了半天借回的书,总是不能如愿: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基本都随便翻翻,一周过去,又这样被送了回去,在我心里没留下任何痕迹。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没当回事,毕竟一本撞击灵魂的好书也不是天天都能遇到,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失败,实属正常吧。
可渐渐的,内心有些不安,有些焦躁。怎么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书了呢?参考高人推荐的书单:《怎样阅读一本书》,《幸福的方法》,《你必须内心强大》,《拖延症》等等,有的书甚至听过老师讲课了,再去读还是很吃力。这些都属于实用性的书籍,需要一定的理解力以及一定的知识体系。没文化是硬伤啊,真心读不下去,太多不懂的东西。于是放弃,就我这半文盲,还是选择听书吧。
实用性书籍读不了,那就转攻小说,散文,毕竟在我的血脉里,沉淀着几本名著,几本文化类的书籍。心想通俗的畅销的书不能读,没有经过岁月的筛选和沉淀,垃圾信息太多。要读还是读大部头,名著,经典。我所读过的称得上经典的书籍或文章真是不多,《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然后读过几本梁晓声的,读过几本柯云路的,再就是印象不深的《茶花女》,《挪威的森林》,然后......就没有了。
读初中的那几年一直在迷恋琼瑶的言情小说,而且只读琼瑶,偶有看过别的言情小说,都不喜欢,始终忠于琼瑶;其实读的不多,大概也就十本以内,但都是反复的读,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背诵。琼瑶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干净,唯美。记得那些书都是我姐弄来的,她看过我看,每一本都喜欢。现在想想,一本书喜不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所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后来断断续续读了几篇鲁迅的文章,虽然似懂非懂,但是对鲁迅和鲁迅的文章是无比景仰的。虽然鲁迅的才华和伟大早就毋庸置疑,但是我还时常在心里赞叹:鲁迅,是个人物!呵呵,随即词穷。。。。。记得那时的初中课本里,收录了几篇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时能想到的就这些了。但就是这些,文中的场景,人物,甚至句子,就像刻在了脑子里,融入了血液里,时不时的在内心涌动,在眼前浮现。“据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牵连不断的拔起来.......”很奇怪,这句话一直一直,都存在。
我读的第一部大部头小说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的阅读速度很慢,是那种读着后面的需要往前倒翻的,一个是因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常常忘记,另一大概是因为性格问题,喜欢的东西,我会慢慢品读,不愿放过一个细节。那时读的是合订本,那么厚厚的一部,字体排版很密,这使我看起来更吃力。因为是借的同学的,同学也是在图书馆借的,我一看便爱不释手,于是他答应缓缓再还,我就不分时间地点的昏天暗地的沉浸其中。记得有一次在晚自习课上,看的正痴迷,学生会来查堂,还被没收了去......
也记不清用了多少时间,才把《平凡的世界》啃完。然后再去阅览室,图书馆,我便放弃了那些“小儿科”(比如杂志之类的),瞄准了大部头小说。但能像《平凡的世界》那么抓我的书不是那么轻易遇到了,那些年倒是也时常读书,其实有不少一部分时间是在选书,加之我阅读的速度又慢,所以好像也没读过几本“好书”。
柯云路是我迷恋的另一位作家。最初在图书馆随便借了薄薄的一本书——《人是宇宙的精灵》,但打开一看,里面的每一句对那时的我来说都触动灵魂,精辟,犀利。我曾经试图把书中的每一句都摘录下来,但好像是没有完成那个艰巨的任务,到现在,我能记得的也只有一句话吧: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明白的过程;凡事总是经历了,才能明白,等什么都弄明白了,人生也便完结了。另外记得的是,那本书的作者是:柯云路。
于是,我开始找这个叫柯云路的人写的书,居然有那么多,《新星》,《夜与昼》,《衰与荣》,《超级圈套》,《蒙昧》......以我这阅读能力,自然是不可能全啃下来,读了有三五本吧,有的到现在连名字也忘记了,最喜欢他的《夜与昼》,一天一夜的事,人家洋洋洒洒写了两大本,而且还让你沦陷其中,不能自拔。当时读的实在眼睛累,除了上课,玩耍,读课外书的时间仿佛也很有限。两大本书读了很长时间,曾经我们宿舍几个姐妹轮流来朗读,一个人读,其他的人安静的听,可见这本书真的是很精彩,让我身边不咋读书的室友都愿意去读它。
刚走上社会的那几年,走过旧书摊,也总会买那么一两本旧书;首先是搜寻柯云路的书,尤其是那本《人是宇宙的精灵》,自从在学校图书馆借过一次,便再也遇不到了。也许正如那句话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便越觉得好。我于是对它念念不忘,成为永久的一个遗憾。旧书摊上也有看到柯云路的书,确定也是买回去读了,但印象并不深刻,再也没有像《夜与昼》和《人是宇宙的精灵》那样深入我心的了。
在旧书摊上搜寻了几年,偶然间读到梁晓声的作品,《浮城》是特别喜欢的一本,短篇的有一篇叫《贵人》的,也是读了很多遍,过了很多年,还是想回过头去收藏的那种。人生兜兜转转,旧书摊也买了不少书,但至今是一本也没有存留下来。《小说月报》好像也是在旧书摊遇见的,爱了几年,也追了几年。就喜欢其中的长篇,短篇欣赏不来,还没看出啥意思就戛然而止了,还是长篇过瘾。
《小说月报》里的很多人物都驻在我的内心,那都是读了很多遍的文章的主角,像玉米,像陈道生,像沉重......沉重是《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里的男一,后来发现,这小说竟被拍成了电视剧,男主是谁演的不认识也不记得了,但女主是秦海璐,一般来说,读了原著,再去看电视剧,往往是少了那些许感觉的,所以,读书的乐趣看电视的人是不能体会的,文字真的可以融入血液,浸透灵魂。
成了家养了娃,很多事情都搁置了,自然也包括读书。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再拾起的事情,就在你渐行渐远的某一个地方,它却在那里等你。
我又开始选书了,这一次,竟像皇帝选妃,总也选不到让自己满意的。
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一直停留在很多年前,不肯跨过来?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只读过一本:《挪威的森林》,很多情节都已忘记,却记得男二的一个观点:
50年以内的书不读,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的书,才是好书。一定程度上,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但以我这种浮浅的读者,畅销书不读就可以了吧。
我看过张爱玲的《半生缘》电视剧,陆毅和林心如主演,演技,颜值都没得说,自认为是一部好剧。突然就想着,读读大才女的原著吧,说真的,张爱玲的作品我也是没敢看过,怕读了不喜欢,这样是不是显得自己太没水准了?三毛我也大概翻过,愣是没抓住我。忐忑不安的将《半生缘》读了一半,好像也不是我想要的,也还是还回去了。
我禁不住和朋友感慨:我也是个奇葩!
我不知道我能读什么!那里的书店,梁晓声居然都没有,更不用说柯云路了。
前段时间,我收藏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闲暇之际,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津津有味的看下去,对我来说,每一处都精彩,一本好书就是这样。我不禁疑惑,我对“旧书”的喜欢,是源于怀念那些流逝的岁月?还是这些书真的很适合我?我想兼而有之吧。
我始终觉得,一篇文章,一本书,任何时候翻开,三段五段,三页五页,若没有打动你,那就放弃。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才是自己要找的书吧。
不要勉强自己,还是要找那种能够直击自己内心的,让灵魂为之震颤的书。选书就像择人,即便世人都说好,但只要不适合自己,也是枉然。为读书而读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在没有遇到喜欢读的书的时候,就像没有遇到喜欢的那个人,那就沉下心来,修炼自己;好书,好人,终究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