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人有赶集的习惯。
我的家乡日照市在每个乡镇都设有集市,隔五天一集,每个集市分配不同的时间,所以做生意的人天天有集赶。
翻了翻日照市志:集市最早的记录是康熙十一年的日照县志,(日照)城关有五集,东关、南关、北关、西关、西岭。南乡有二集,涛雒、夹仓。西乡有一集,沈疃。西北乡有二集,洪凝、膏泽。西南乡有三集,巨峰、碑廓、高兴。
原来日照的集市有这么久的历史了!
我的祖母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讲赶集的故事,集上有做买卖的,卖吃的,卖用的,有耍藏掖的(魔术),有设局耍钱的,有唱戏的,有说书的等等。日照当年有名的戏曲叫周姑子,当时有句顺口溜说是:大戏(京戏)不邪人,小戏(地方戏)不邪人,周姑子邪人邪的很哩!表示听戏听迷了,都听邪了。小时候祖母讲给我们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大多是从说书唱戏的那里听来的。好热闹的大集啊!当然,最热闹的是每年的二月和十月的山集了,平常还是以商品贸易为主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日照大集最繁华的时期,特别是每逢十月二十的山集,远路的赶集人天不明就在路上了。我们家房子后头就是马路,天才蒙蒙亮,就听赶集人走路说话的声音了。但是山集上已经没有了过去老人说的那些说书唱戏耍藏掖的了。
从十月的山集开始,就标志着进入年关了,大集要比平常热闹了许多。庄稼人把一年的收成算计算计,看看有多少剩余,如果不宽裕,就从粮食囤子里挖些地瓜干黄豆或者是麦子玉米什么的,用小轱辘马(一种农地里用的小推车)推到集上粜了,换几个钱,给大人孩子添几件新衣服,置办些年货,还有的人家儿女大了该成亲了,准备些嫁妆。
每年的这个时候家里养了一年的肥猪该出栏了,老太太看着喂了一年的猪,心里有些不舍,早上做点好吃的再喂一次。早饭后会有几个邻居来帮着把猪绑起来放推车子上,一路推到集市,寻个好价钱卖了,再从集上选个小猪仔带回家,家里的猪栏是不能空的。老太太喜滋滋的,一手端着油碗,一手拿一根长长的线,把线放进油里浸一浸,在小猪身上比量比量,嘴里念念有词的,意思是希望小猪长得肥肥的长长的:小猪照着线长,肥的身上流油。
日照集也叫东关大集,在老县城的几条街上,逢山集时动身晚了就进不去了。后来撤县设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划等原因,日照大集搬出老县城,设在周边宽敞的村子。先是在日照一中的对面的沿河两岸,后来搬到日照街道的屯沟村去了。近几年城乡农贸市场增多,各种超市像雨后春笋,又有了网络购物这个后起之秀,大集慢慢走向式微。
小时跟随大人赶集,各种生意摊点布满城内大小街道,两只小眼睛把不过忙来,两条小腿紧赶慢赶,生怕走丢了。
城北是菜市,柴草市,牲畜市,中间一条街是布匹,粮食市,东头是家禽市,生产用品市。家禽市在一条排水沟边上,以前有一座桥,桥东边有家照相馆,桥南有家剧院。那时候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多数是媒人说合成的,媒人挨村串巷物色合适的人选,把两家大人说的心动了,就找个地方撮合两个孩子见面,一般都安排在集日,地点就在这座桥上,双方觉得合适了顺便在集上买些定亲的礼物,或者看场电影,再找个饭店吃顿饭,就把亲事定下来了。一来二去这个地方就叫恋爱桥了。
大集上最有吸引力的当属路边的各色小吃了。卖熟肉的,卖热豆腐的,夏天卖凉粉的,卖包子大饼的,还有羊汤的大锅。一口大锅里稠稠的白白的羊汤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赶集走累了的乡民走过来,摊主递个小马扎子,先坐下歇口气,要上三两半斤的羊肉,来一碗地瓜烧酒,摊主从大锅里舀上一大勺煮的稠稠的羊汤,再来一块烤的焦黄喷香的粇饼,与几个食客天南海北的扯扯闲片,哎呀,神仙一样的舒服啊!记得我父亲赶集常常带点熟肉回来,说是买了东关老姚家的。跟着大人赶集时,大人们会暗暗地指着一个小小的四合院说,这就是姚家的住处,坐在天井抽烟的老头就是姚老板。姚老板很富态的样子,手里摇着把大蒲扇,闲闲的坐了一个马扎上。老姚家烧肉是日照城有名的美食,后来姚家人在一个农贸市场开了一家烧肉店,据说是用柏树枝子烧火才能做出特有的风味,现在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城西有家饭店,我们都叫做西门外饭店,那时候是国营单位,生意兴隆的很。到饭店里吃饭叫作下饭店,能下一次饭店那是值得我们炫耀很久的啦。走到饭店门口总是忍不住往里看看,闻着飘出来的饭菜香,吸吸鼻子,咽口唾液,默默的走过。
有一次跟着我的一个表叔赶集,表叔大概是看出我的馋样子了吧,就带了我们几个孩子一起下了饭店,那个激动啊!服务员给每人端上一碗面条,面条上浇了卤子!那是香油果子鸡蛋汤啊!那时我们把油条叫做香油果子的,只听听名字就叫人流口水啦。
从前炸油条用的是纯正花生油,小麦粉没有半点掺假,面点师两手拉开柔软的面剂子,顺着油锅边滑进去,再用长长的竹筷巴拉巴拉,不一会儿,黄橙橙香喷喷的香油果子带着滋滋响的油花,飘着诱人的香气就出锅了。西门外饭店还有出名的馒头,吃起来细腻柔软有劲道,能一层一层的揭着吃,醇香满口啊!
老店铺开久了总会有意无意的与人结下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梁子。据说从前有个来找茬儿的人,进了西门外饭店,横刀跨马的一坐,要饭店掌柜上个红嘴绿鹦哥的菜,如果做不出来,哼哼!此时一个深藏不露的伙计慢吞吞的挽挽袖子,洗了一把带着根的菠菜,开水绰了一下,绿绿的叶子配上红色和菜根儿,再浇上些酱油香油醋,店小二给客人恭恭敬敬的端上来,那客人一看,这是碰上高人了,拱拱手,表示服气,江湖恩怨从此勾销。西门外饭店也便出名了。各位,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啊?不要太较真了,谁不愿把名人名事编排在自己名下呢?韩国还说李白是他们家的呢,较真就输了哈哈。
这说着赶集哩,怎么进了西门外饭店里呢?跑题了跑题了。
城西离老县城十四五里的地方有个叫将帅沟的村子,从前是个小集,这几年竟然是越赶越大了。大概因为集市上大多数的农产品都是来自庄户人家自己地里产的吧,新鲜便宜,污染又少,交通也方便,住在市区的人们喜欢来集上买些青菜杂粮什么的。每逢将帅集,公交车挤得溜溜满,都是赶集的人。
将帅集是逢四九的日子。
今年的冬天一直暖和和的。清早起来,揭开日历表看看,又是逢将帅集的日子,想想在家没什么活计,不如去赶集逛逛吧。
很久没来集上了,发现大集的布置更规范了些,显得整齐了,好像是扩大了许多。还没进集里呢,马路边上已经摆满了摊点,吃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宠物花卉与水果蔬菜搭配在一起,各种吆喝听着很有喜感,远远的就看见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平日里宽敞的马路显得有些逼窄了,来往车辆吱吱的按着喇叭。
一个做铁皮生意的老人,娴熟的整理着手中的物件。这种生意只有老艺人能做了。
在糕点摊子边溜达了一会,看看摊主灵巧的做着各种漂亮的面食,一转眼从油锅里捞出黄橙橙的美食,眼睛会不争气的长一眼短一眼的偷觑。
一家炸油条的摊位上围了很多顾客。这家油条摊炸的油条味道还是不错的。站在一边看了会,老板熟练的拉长面剂子,哧溜一下放进油锅里,一边和顾客拉着闲呱,旁边便有帮手用长竹筷翻来翻去,炸的透透的,用笊篱捞出来控控油,转手放进一旁的大筛子里,一股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兜兜转转,发现了一个老太太在卖高粱挺杆编制的笸箩和盖挺,好稀罕人啊,买个吧,以后这样的老手工品不多了,年轻人没有愿意费这个力的。
在一个香油摊上买了瓶芝麻酱。芝麻酱是含钙很高的调味品,凉拌个豆角啥的,好吃还补钙,美美的哩。又买了些虾皮大葱之类的,看看十一点了,打道回府吧。
午饭就用芝麻酱拌个豇豆吧,再做个虾皮炒鸡蛋,油条燕麦粥,不错的搭配。
温馨提示:豆角类的蔬菜一定要做熟,因为豆类蔬菜含有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的物质,生吃会使人中毒,煮熟后再吃就没有问题了,而且豆类蔬菜含营养非常丰富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