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产品,老师推荐《产品心经》一书,初读之后,颇有收获,择其要者有三:
其一,道术之争。从书名即可看出本书讲的是内功心法,重在内功修为。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印证了这一点,全书共50件事,但是讲素养、思维、气质、战略、方向等产品之道的内容就讲了22件事,足见作者对“道”的推崇。全书分7章,作者引用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将这7章的内容喻为七剑。我们不妨借用作者的语境,如果目前的产品界是一个江湖的话,那作者必定是华山派的一位气宗大师。气宗认为气胜于剑,道胜于术,内功的修炼与精进胜于招式的繁复与变化。
这一结论可能源于作者长期产品实践中的各种案例,以及所观所感。细思之下,不无道理。时下产品界流行谈论各种新潮的设计工具以及方法论,甚至在一些外行人看来,产品经理就是画原型图,也有一些人在产品上过度追求一些酷炫的设计和交互。但是,术与道是表与里的关系,如果一个产品没有内在的气质和灵魂,没有针对用户需求的核心竞争力,徒有其表,那么它的生命必不能长久。同样的道理,一个产品经理没有自己的产品哲学和独特气质,产品素养不够深厚,那么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必定平淡无奇,终致淘汰。
对于道术之争,笔者认为还是要结合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产品于策划初创阶段时,产品的定位与独特气质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内功深厚,对产品对人性有深刻洞察和独特理念的产品经理斟酌与权衡,找准方向,定好位。这一阶段应该是道胜于术。待产品逐步走上正轨,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气质和用户群体后,产品需要继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给用户持续的惊喜和新鲜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方式方法上多下功夫,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不断吸引用户继续使用产品,建立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和依赖感。这一阶段就是术胜于道了。
其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第三章产品战略与规划足足讲了12件事,篇幅居各章之首。在本章作者也在反复阐述一个观点: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产品策划阶段,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把市场调研、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做细做透,在整个市场的战略格局中选好方向,把握准产品的定位,这些工作将在产品之后的发展道路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战略方向出现偏差,不符合整个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或者定位模糊,失去焦点,那么产品之后的发展道路将会步履维艰,甚至停滞倒退。对于这一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产品选好方向才能成功,产品经理亦是如此。产品方向的把握,除了需要产品、市场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相关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获得,对于一个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却需要长时间的钻研和积淀。因此,产品经理要想做出好产品,也需要选好方向,在一个行业内长潜深挖,视野和见地在战略上达到一定高度。只有这样,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才能够做到高瞻远瞩、胸有成竹。反之,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在每个行业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么他在进行产品战略规划时,由于认识有限,高度有限,很难抓住要害,瞄准痛点,把握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甚至会在产品的方向以及定位方面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产品流于平庸或失败。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产品生涯的规划大有裨益。
其三,产品人格化。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自己运作的一个生鲜社区产品,这个产品的一个卖点就是让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社交关系,从而赋予产品本身以人格化的特质。人们在购买白菜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不仅仅是购买白菜这回事儿,而是我买的是老王的白菜,老王是我的朋友,他人不错,他种的白菜想必也不错,我如果买白菜,就去老王家买,因为我认识他,信任他。
由此,联想到罗振宇在总结产品发展趋势的时候提到的一种观点,产品的人格化趋势。在农业手工业时代,产品的生产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每一件产品都带有手工匠人深深的个人化印记,都带有生命的温度。比如一些流传百年的老字号,比如身边熟识的木匠、铁匠,品牌本身就是生产者的名字,人们购买的不是一件物品,而是对于一个人的信任。到了工业时代,由于机器化大规模生产,产品本身失去了人格特质,沦为千篇一律的复制品。人们购买物品的时候脑海里只有这件物品的功用和价值,不会去想是谁生产的这件物品,产品是冷冰冰的,没有人的温情。继而又到目前的信息化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已变得相当便利和廉价,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在这一阶段,当人们面对海量的信息和可选产品时,仅仅依靠功能性和实用性,已经不能帮助他们做出决策了。这个时候,产品人格化就又重新开始兴起了。纵观互联网的发展,此类案例比比皆是:褚橙、锤子手机、雕爷牛腩……
知道了这一趋势,在今后的产品生涯中,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怎样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温情和人格特质,让产品活起来,让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类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依赖,这样的产品才能成功,才会长久。
本书内容涵盖产品从策划设计到上线运营的各个环节,所论甚多,初读之下,所得所感十分有限,还需在今后的产品生涯中,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