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伺候主子们,每天早上爬起来就趴在床边,看他们醒来,吃食,嬉戏,瞌睡,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竟然一点都不觉得无聊。
猫真的是一种很独立的动物,自己玩一个球就能玩好久,看到同伴就立刻扑上去嬉戏打闹,一天基本就是吃了睡,睡醒晒太阳,晒完太阳吃东西,吃了舔舔毛,然后玩耍打闹,接着瞌睡,周而复始。竟然让我觉得心里很安静,很喜悦。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呢?
如果我是猫
如果让我从猫的视角看,每天醒来,清理毛发,饿了吃食盒里吃吃猫粮,吃饱回窝继续清理毛发。整理完毕,到处溜达,爬上爬下,跟同伴嬉戏打闹,继续探索未发现的区域。然后累了,趴在窝里闭目养神,直到睡着,醒来继续探索、吃饭、玩耍。
首先,是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先害怕,到处摸摸碰碰(闻闻),甚至因为还小,不会吃猫粮,闻到香味,来到饭碗旁,舔舔饭碗,一口啃在碗沿上,磕疼了,愤然离去。然后看到有同伴,过去摸摸碰碰(闻闻),爪子顺毛。学会猫粮,熟悉了环境,于是开始探索这个新的地方,到处尝试,攀上跳下,饿了来到那个有香味的地方,尝试着咬软的东西,没有人阻止的话就继续吃,直到略饱
遵从本能,不需要考虑为什么不能出去,为什么妈咪不在,那个走来走去的人是谁。只遵从内心,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玩。猫的任务就是好奇身边的环境,负责自娱自乐。人为什么就不能如此洒脱呢?人的任务就是活出自我,而工作、生活的烦恼,就像猫饿了就吃一样,该来的感觉,让它自然发生,按照它的方式去完结问题,再让它自然消失,何必纠结、苦闷。
通过什么样的眼睛,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最近也看到挺多类似的信息。看完反问自己,为什么同样一个世界,同样一个风景,别人会看到我不曾见到的东西?
逗比的眼睛看到逗比的乐事,设计师的眼睛看到已成型的美丽,建筑师的眼睛看到线条的组合排列,作家的眼睛看到文字穿梭时空,摄影师的眼睛看到色彩跳跃。
把旅行看做一场电影
昨天听了行动派一期分享节目,讲美学旅行,很巧的是,主讲人是跟李欣频一起旅行的经历。在日本进行一场美学之旅,看花看山看世界。
为什么要纠结我们如何选择目的地,如何选择旅游景点?先定制一个主题,比如美食之旅,创意之旅,想象力之旅,美学之旅。自然,就会有方向,然后关注这趟旅行中,目的地有什么东西跟主题相关的,就去看就去找,提前了解它的历史、背景、由来。
然后选择跟谁一起旅行很重要,需要一个志同道合或者境界比你高的人,在旅行中,懂你的心情和感受,你说出来,TA会延伸出更多你不知道或未感知到的东西。这样才能走心,而不是一场“到此一游”似的观光旅游。
不管是在旅行中还是生活里,把这一切想象成电影,是一个很棒的体验。
来到一个作家的藏书博物馆,看看他的藏书类型,你可以想象一下:要拍一部纪录片,如果自己是那个主角——作家,你会看哪些书,在这个超赞的地方写下什么故事,会如何阅读这么大体量的知识库。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格局限制,本不应该如此狭隘。
来到一个建筑师设计的美术馆,看看他的设计和外面自然结合的风景,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建筑师,你会如何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建筑,想表达什么样的理念和寓意,这一刻你就是建筑师,用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和天空。
同样,看一部电影或小说,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主角,把自己带入那个角色演绎的情景中,若自己遇到那种情况,会怎么办,是怎么想?若自己是导演,这部电影情节还可以怎么表达,若自己是摄影师,电影中的画面会怎么选角度,怎么选色调。
同时学会用“听闻触看”这四感去体会。看到一种颜色,不仅仅是用视觉,还要用嗅觉去记忆那种颜色存在的味道,周围带动的声音,摸上去特别的质感,调动全身的感官触角去记录,让自己融入到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上面。
旅行中学会置身其中,才真正做到“身临其境”,一趟旅行回来,你会多了好几个版本,身为作家的你,身为建筑师的你,身为演员的你,身为导演的你,身为摄影师的你,每一个版本,都在丰富你的内在世界,重组自己的养分系统。
所以,说回来,在日常生活中,别人看到的而你不曾见到的东西,若你同时有好几个版本,那不就能看到好几种不同的角度吗?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你遇见的事情、经历的感悟是别人的好几倍。
马上,就是中秋和十一,大多数人都选择出去旅游,与其重复一场年年一样的“到此一游”,不如用上面的方法,给自己一次独特的主题旅行,看看一趟旅行之后,获取了几个版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