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多没有登陆QQ了,很多人跟我一样吧。你还能想象出第一次申请好QQ号的激动。我是妈妈帮我申请的QQ号,第一个网名也是妈妈帮我起的--“犟小孩”。当时有自己的QQ号好激动,拿到后马上就记住了,就像领到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电话号码。现在回想,就是一个小学生渴望存在感,当时还没有这个词。然而“存在感”从古至今就有,是一切动物的一种本能感觉,婴儿哭闹刷存在感,小狗会找方法引起人的注意,小猪看到人走过来,也会“哼哼”两声。
小学拥有了QQ号,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人同学加一遍,还要分组。之后开始加漂流瓶里面的人,同学会互相比较谁的好友人数多。我想起还有同学申请十几个QQ账号,之后互相加,向同学炫耀自己加的陌生好友多。下一步是找陌生人在QQ上聊天,看看对方的皮肤是什么样、对方点亮了几个图标,看别人在QQ上正在玩什么游戏、听什么歌曲,互相猜性别、年龄,对于我来说真的刺激,这是我第一次在虚拟空间和人聊天,第一次跳脱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其他人聊天,在这个空间我是“犟小孩”而不是我自己,好像自己有隐身衣,满足了人性中在现实生活中的逃避。当然那时候,我都是背着爸妈偷偷在房间里聊天的,并不是觉得自己在干一件错事,就是我当时的一种本能不想要让他们知道,我觉得很多人也有这种感觉。
下一阶段就可以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QQ相册了,那时的照片可没有美颜,记录了最可爱的自己,那时大家用最真实的自己的照片做头像绝对是一件特别的事,因为更多人的头像还是QQ头像库里面不到一百个头像里面挑的,撞头像是经常的,但不像现在撞衫这么可怕的,才普及的QQ,很多文化还没有建立,大家都是摸索。我很感谢这个功能,它让我可以把小学时期大家没有P过的照片一直保存到现在,那些现在在脑海里已经模糊的模样和忘得一干二净的同学名字可以保存在这个相册里。对于我们“95后”,上课玩手机也进入了“禁止在课堂上做的事”的列表中。当时的小灵通或2G手机是我们的标配,我们用手机玩单机游戏,那时我评价手机的好坏就是单机游戏的数量和好玩的程度,那时的QQ还需要随时登陆,一般我都会选择隐身,因为不想让妈妈看到我在上课时间登陆QQ,当时比较高级的作弊方式是用手机短信和QQ,这可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方式。我们“95后”眼看着QQ聊天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现在眼看着更多人用上了微信,QQ的头像一片一片永远的灰色下去。
自从换了三星S7就没有安装QQ聊天了,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它不值得占据我手机的空间。经常联系的人在微信里,所以还有需要QQ聊天的必要么?全部的小学同学和部分初中同学只有QQ联系方式,随着大家的路越走越远,就不会聊天了,连各自的QQ动态也没有好奇心了。妈妈那个年代,同学毕业都互相写同学录,这是现实生活的纪念。我们这一代用QQ联系,那就让我们永远存在在各自的QQ好友列表中吧。你说哪一种方式更好呢?我也不知道。也许QQ会永远的存在下去,一直一直;也许哪一天会停掉,这些数据永远停在时间隧道。小学的我以为,成为QQ好友是一辈子的事,那是一辈子好朋友的象征,现在才知道真是很傻很天真,人性的复杂性超越想象。时隔一年多今天我闲来无事在电脑上登陆了QQ,很感谢我还记得QQ号和密码,小学的班级群上一条聊天还是两年多以前,初中的群也差不多,好友弹出的聊天信息也是广告。翻看好友动态,我发现一些照片里的人我竟然认不出来,看到网名觉得很熟悉,点开对方的相册一张张的看,希望记起对方是谁,可是最后最后就是眼熟,怎么都想不起这个人是谁。我给自己的解释是,长大了,自我迭代。因为经历多了,才会忘记;认识的人多了,才会想不起来。我们“95后”经历了从QQ到微信,经历了从诺基亚到苹果,在这种体验下我们长大。
现在我的手机是三星S8,我大概再也不会装载QQ了,那些在QQ里的同学朋友,很有缘在我对QQ充满热情的那几年里成为好友。QQ里的我永远是初中生,在微信里我是成年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