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情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婚后又遇见了一个追求者,但她始终忠于自己的丈夫,含泪委婉的拒绝了情人馈赠的好意。这句诗因为它的直到现在都在被人吟诵传唱,时常被人拿来拒绝追求者,但却鲜有人知道诗句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读过诗句后,会不自觉的认为这首诗是出自妇人之手,传自闺阁之中,其实不然,这首诗的作者是是男性,而且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全诗如下:
《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根据此诗的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本来好好的一首凄凄惨惨戚戚的感人情诗,怎么又和这个李司空扯上关系了,这就说来话长了。
中晚唐期间, 安史之乱使李唐王朝的中央统治终陷于了一蹶不振作的境地,朝政腐败,阉人专权, 藩镇跋扈,边患四起,尤其是牛李党争,使得大批文人遭到迫害,刘禹锡、白居易、张籍、李商隐等诗人均在受害人之列。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张籍还是当时大文豪韩愈的大弟子,和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私交甚好,在文坛享有盛誉。
恰逢当时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李司徒师道,割据一方,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是当时最为跋扈的一个藩镇。很多文人面对动荡的形式,纷纷向李师道低头,充当其幕府。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将其收归自己府下,为自己效命。于是派人去向张籍传达自己求才若渴的心情,并对张籍许以高官厚禄。
张籍收到李师道的传令,十分为难,如果答应应召前去,既违背本心意愿,又会在亲朋好友中声名扫地,况且自己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师者韩愈,但是如果严词拒绝,李师道又怎么会轻易放过自己,在他左右为难,焦虑不安之际,灵机一动,想起了汉乐府《羽林郎》、《陌上桑》,自己为何不借鉴罗敷的做法,委婉拒绝呢,或许能为自己摆脱眼前的困境呢。于是他提起笔,仔细思量,写下了这首《节妇吟》。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招募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李师道以为张籍必定会惧其淫威而妥协,满心欢喜等待张籍的到来,谁料到没见到张籍,却等来一纸诗文。李师道看着这首诗,心想:前两句说我明知张籍是‘有夫之妇’,还要对其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是在说我别有用心。接下去诗句,从表面看,是感念我为知己;但仔细品味,话中另有文章。继而称赞夫君,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前一句还表示感谢对方,后一句却斩钉截铁地拒绝我,“誓与丈夫同生死”。好,好一个张籍。
也不知是李师道怕杀了张籍会有损他“爱才”的名声,还是真的佩服张籍的才情,也没有追究。张籍巧妙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招募,这首诗因具有双层面内涵,成为了唐诗的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不论是情深不移的诗,还是张籍“富贵不能淫”的优秀品格,都是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