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最早知道斜杠青年的定义是在youtube上,关注的一位youtuber说过此书,虽然对我来说有一种新观念的冲破,不过那时并没有下决心要读这本书。后来又在不同平台上看到与斜杠青年相关的文章,最终我down了这本书读下来。
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斜杠青年就是:拥有核心竞争力且多才多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赚到钱,充分享受自由人生的个体。
听上去是人生赢家没错了,不过光鲜背后总是有数不清的汗水。本书作者今天收获的一切都不是因为运气好,与她本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像youtuber,短短10分钟的视频,背后要剪辑、准备内容,要舍弃很多短暂的快乐,并且有远远大于输出的输入才有高品质的内容。我个人的目标也是成为一名说书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几天在学手绘视频,软件难度是一方面,如何把我想要表达的内容构思成一个故事是另一个难度,这些都需要我砸时间进去才有所提升。所以,斜杠青年是很厉害,可是我们有没有沉淀的能力去做,如没有要如何发展,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我按这本书的四个主题来说说我的理解。
1.新时代,新机会
作者从自己的离职说起,对她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她从按部就班的上班跳离出来,从每天处理大体系中部分问题的小零件转变为完整地处理自己事业全部问题的小达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李银河先生说过: 从宏观角度看,生命不过是一粒宇宙尘埃,它的出现和消失都是偶然的,既然是偶然的,当然不可能有何意义了。既然无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有何目的。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总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每天在为欲望努力地活着,有着很多小幸福和小痛苦,可是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看到银河先生的《从哲学的意义上,人应当过一种无目的的生活》,我有所顿悟,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在没有意义的一生中,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目的,只是过程,然后产生了结果。
我是重视过程的人,因为我深知人的最终结果就是死亡,过程才是真实的体验。换言之,我是活在当下的人,我没有超过一年的目标,幸福与不幸全部体现在当下。如果我是单身状态,朋友会催我甚至给我介绍对象,生怕我以后遇到的都是二婚男,更担心我孤独终老;如果我在恋爱中,朋友总会关心我什么时候结婚,对于她们自身,更是时不时的焦虑。似乎朋友们都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没有静下心来体会当下,可是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呢?对未来焦虑的本质是因为自身很脆弱,如果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没有勇气或没有能力应对,那么与其焦虑,不如去培养反脆弱力,这样自己就有底气活好当下。
作者在书中和她朋友谈到她对未来的一个担心:如果得了癌症,因为没有稳定工作可能没钱治,那怎么办。这个问题也时不时地困扰着我,不过她朋友的回答不仅开解了作者,也开解了我:那就不治了,人总归是会死的,什么时候死有什么区别呢。平凡的我们不能掌控疾病的到来,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降低它发生的可能性。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早就有了个人是一个平台的微创业模式。比如上门服务的美甲师、理发师、厨师、月嫂,游戏直播的主播,等等。在企业上班,因为无纸化办公的趋势,人在有网的情况下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完成,未来可能人人身兼数职。
《渔夫和富翁》的故事: 一个富翁看到一个年轻的渔夫躺在沙滩晒太阳。富翁问: 你怎么不去打渔?渔夫反问: 打那么多鱼干吗?富翁答: 这样可以多换一些钱啊!渔夫问: 要那么多钱干吗?富翁答: 你可以买条大一点的船,再雇人帮你打渔。渔夫问: so what? 富翁答: 那样你就可以躺在沙滩晒太阳了…… 渔夫说:可我现在就在晒太阳啊?
这个故事大部分人都读过,用来嘲讽富翁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结果和渔夫的生活是一样的。可是这只是富翁一天的生活,他可以明天去瑞士滑雪,后天去南极看企鹅,再过几天去日本泡温泉吃日料。可对渔夫来说,他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富翁有选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渔夫没有选择。
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听过一段时间的传统文化讲座,那段时间我对金钱产生了深深的误解,也因此结交了一些新朋友,失去了一些朋友。那段时间我就像渔夫一样知足常乐,认为钱是罪恶的,不要去赚太多钱。不过我也很感谢这段经历,不断地试错才有机会找到对的方向,只要控制试错成本不要超过自己的承受范围。渐渐地我明白钱是没有善恶的,它只是一种货币,是用来交换价值的媒介,是抵御风险的保障。
《管道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两个年轻人小布和小柏,他们梦想着成为有钱人。有一天,机会来了,村里要求他们把河水搬运到广场的水缸里去。 第一天,他们拿着桶去提水,按照每桶一美分的价格他们得到了报酬。小布非常满意,憧憬着每天把桶装满赚钱,换更大的桶赚更多的钱。而小柏他觉得腰酸背痛,思考怎么才能更加轻松赚到钱。 小柏想到了白天提桶,晚上挖管道,努力把水源引过来。后来提桶的小布越来越累,一旦停止提桶,水就干掉了,可是对管道建设者小柏而言,随着管道的挖掘进展,水源离他越来越近,提桶越来越轻松,最后不用提桶了,水自动流过来。 小柏靠着管道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小布却得了一身病从此失业。
这是本书第二个令我反复思索的故事,我在反思我是那个建造管道的人还是提水的人?目前来看我没有自己的管道,不过我已有意识要创造自己的管道,实现被动收入,并为之开始努力。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共勉。
2.开启你的无边界人生
我不需期待别人给我想要的生活,
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就会主动去创造。
我喜欢新鲜事物,各方面都懂点皮毛,知识广而不深。我曾经长时间地陷在困惑中,是要一门学精还是多而不精?就在前不久,我和朋友聊起我今年的目标主要是学英文、视频剪辑,次要是学素描、吉他、日语,被朋友教导不要学那么多,不然什么都搞不好。全面发展真的不可能吗?作者说不是,不过我认为要依个人能力和基础来量力而行。
我看过胡适先生关于个人主义的文章,并支持他的个人主义。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能管理好自己,那就不会出大乱子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还要本末倒置地去管理他人,当然就是一团乱。
作者说的利己主义,我部分赞同,不否认利他的本质就是利己。之前看过讲蚂蚁的故事,一群搬运食物的蚂蚁,遇到一个坑,前面的蚂蚁会一层一层铺到坑里,直至把坑填平,这样后面的蚂蚁后快速通过,及时拿回食物。作者也讲了工蜂一生不辞辛苦地建设蜂巢,抚育王蜂的后代;澳大利亚雄蜘蛛会心甘情愿地让雌蜘蛛吃掉它,以获得更高的营养,等等。这些看似是利他与利己之间的矛盾,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利己,为了可以留下更多本物种的基因,这是基因自带的本能决定的。我之前对基因的理解是它的存在是为我们服务,然后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是基因制造出来为它们服务的。死亡实际上是基因自我进化的重要机制,通过生物个体的死亡,基因得以不断优化的永存。
这在另一个角度解决了我和朋友争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我认为人性本恶,小婴儿晚上如果妈妈不面朝他他会又哭又闹直至妈妈面朝他;如果是两个小婴儿会有抢食的现象;如果人性本善就不用很依赖教育了。朋友认为人性本善。利己主义可以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争论,没有善或恶的分别,如果这事利于他,他就做了,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善可能是恶。也就是说性善或性恶是表象,利己是本质。
3.折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有一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只要你现在开始。
我上学的时候没好好学习,最终上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学,大学期间虽然有去图书馆看书,不过现在看来那时根本不算努力。不过只要现在开始,就不算晚。摩西奶奶76岁开始画画都不晚,我们还那么年轻,怎么可能晚呢?
在我26岁的时候,我曾陷入奔三的恐慌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中国有一个对中年人很奇怪的称呼:油腻大叔/油腻大婶,似乎人到中年就没什么价值了,只是一个不自律的油腻人士。在国外,各大行业企业的顶梁柱都是30+,甚至 50+的人士,他们见多识广,考虑周密。尽管头顶头发稀疏,不过思路却是很缜密的。中国的顶梁柱却是偏年轻化的,可能因为中国多是互联网公司,需要接受新事物快的年轻人,国外多是实业公司吧。
成长的路上少不了犯错,试错是找到正确道路的方法之一。比如恋爱这件事,如果没有谈过几个,那怎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呢;比如游泳,不下水游,不多游几圈做几个错误动作怎么找到正确的姿势呢。
所以尽情折腾吧,累了就歇歇,好了就继续。不要太看重目的,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常态。
4.此刻就要幸福
我看过哈佛公开课:《幸福课》,对我有一定帮助,最大的帮助是教授说过一句话:“研究消极心理学的占90%,只有10%的人在研究积极心理学。”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是关注不好的事情多过好的事情?以前经常看一些犯罪心理学的美剧,影响到我把每个人都当做潜在的变态看待,不知道这算好事还是不好的事。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李维说过:坏事对人的触动远大于好事。
我们拥有的越多,失去的可能性就越大,带来的痛苦就会越多。失去某样东西或人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要远比得到它的快乐大。如果同时让我失去A和得到B,那我得到B的快乐并不能抵消掉失去A的痛苦感。所以拥有量和幸福感不成正比,有时可能是反比的关系。
之前按照读过的《断舍离》去做了,扔掉一些常年放在抽屉柜子里以为有一天会用却基本没用过的东西;捐了不能穿不喜欢的衣服;网上购物时先放在购物车里过几天再决定要不要买;买了电纸书,这样就不用再买纸质书回家,虽然我还是很喜欢纸的感觉;能不买东西就不买,尤其是衣服,因为我听过小扎说的话,现在我的衣柜衣服很少,都是之前的衣服,不过足够我穿,也不用过多地费神如何搭配。如果说小扎是机器人,那我可能是个男人。
扎克伯格说:“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事情上。”
我喜欢读书、写字、摄影、运动、画画、弹吉他、聊天、辩论、视频剪辑。我会努力地活成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