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经干了很多年,有人会问,每天每月每年都很忙碌,你不觉得累么?也有人会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好像望不到头,职业倦怠感你没有么?甚至会有人问,你现在的岗位已经严格意义上不是辅导员了,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呢?
我想,唯有热爱才可化解山河忧愁,才可抵御岁月漫长。
向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许,心里面装着学生,牵挂着学生的成长,方可在这个岗位上找到很多的动力,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把岗位变成职业。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其实真的很平凡,背后的故事很多,辛苦、委屈、埋怨、喜悦的滋味各式各样,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些创新举措其实都是需要长期的累积的。
我记得2012年我去观摩全国高校第一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让我打开了眼界,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位辅导员每周坚持给学生们写信,密密麻麻,字字真情,让我看到了陪伴的力量和热爱的智慧。
我也在反思我自己,从事辅导员岗位也有了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做得还不错,忙忙碌碌地处理很多学生事务,但是和很多高校的老师比起来,缺乏一些经验的凝练和成果的培育。
和当时江苏省首届辅导员八强老师在南京集训期间,我更加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储蓄罐”的缺乏,在一些领域“没有货”或者“货很少”,本领恐慌让我瞬间清醒了不少,我也在思索,作为省属高校一名普通辅导员,怎样才可以向专家化、专业化迈进。
那段时间,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我希望通过连续几年的培育,在“自选项目”上有所突破。
2014年,我接触了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新鲜事物,开始迈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第一步。
说实话,质疑是肯定有的,因为平时工作就挺忙的,新领域无非给自己增加了新任务,属于“没事找事”类型,好在我的抗压能力稍微强一点,也就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学习过来了。
刚开始写网文,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端都是拼了命挤出来的文字,是为了写而写,磨磨蹭蹭要半天,但是写多了,从日常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搜集素材,发现问题,思考工作,写东西也顺了、快了,逐渐也形成了自己的网文风格。
这不,7年多的时间,也写了530+期,200多万字,也出了3本书,再看这些文字的时候,自己都纳闷自己在当时的特殊场景下怎么写出的网文,有案例分析、有经验分享、有生涯指导、有职业思考,更多的是学生发展给与我的工作力量,让我有信心、有力度去坚守这份职业。
一件事,做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特色,也会从中找到一些创新性。
2014年开始的云南支教项目,也是在“质疑声”中长大的,支教的学生已经换到了第9批,云南鹤庆新登小学的孩子去年也有读了大学的,但是我还是没有变,我还是每年暑假坚持去这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白族山村,从社会实践转成党建项目,也从单纯的支教转成非遗文化传承,这股远山深处的力量带给我更多的,就是一年又一年的不放弃、再努力。
从2016年开始的每天6公里跑步,成为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坚持密码”,书写成长青春的“我们的故事”也记载了300+青年大学生的璀璨奋斗历程,每年200期的飞哥电台现在已经是第6年了,“辅导员工作坊”58期、“辅导员会客厅”16期、“辅导员午餐会”14期等等都是在摸索着前行和坚持,更好地促进自己在辅导员岗位的坚守初心。
和很多国内高校辅导员相比,我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也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
但是我从来也不觉得咱们普通二本院校的辅导员弱,我更多时候选择了行动和自信,惟有行动才会让自己热爱的事情变得“炙手可热”“每日焕新”,惟有自信才能督促自己坚持做好一件事,在辅导员和学生成长的苗圃里,悉心呵护,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