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医药不分家,今天看了李时珍的经历,不禁为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触动。
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朝廷主持,重修本草也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李时珍已经离开太医院,以他个人之力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李时珍确确实实的做到了,《本草纲目》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最终完成了。
关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有我们找到了做这件事情的乐趣,就算苦点、脏点、累点,但心里也是甜的。如果,李时珍没有一颗医者的仁爱之心和对医学的热爱之心,《本草纲目》便不知何时会显现于世了。
②做一件事认准了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李时珍明白自己做的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他重修本草,纠正之前本草所存在的一些错误,然后不断完善,这样后世之人也就不会因为不同版本而出现抓错或吃错药的事情了。所以,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③做事情必须有始有终。本来,经历27年的时间,初稿已经完成,但李时珍是有担当的,他得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所以后又历时十年三易其稿,这样严谨的态度,是我需要去学习的。
④古语有云: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一个人的经历知识总归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跟一个渔夫去请教如何制作一个木桌。李时珍要修本草,势必不可能坐在家里空想,他得走出家门去考察,而本草又所生环境不一,所以他得“读万卷书”,更得“行万里路”跟不同人去请教。这样才能确定本草的准备性。
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时珍即使再聪明,可本草那么多,而且又事关人命的东西,所以修本草必须看到、了解到什么,赶紧用笔写下来,这样就不会跟其他的搞混或者忘记,这个习惯得养成并坚持下去。
⑥李时珍被称为“药圣”。这个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我相信他的医术也必然是超群的。他熟知每味药的药性,自然知道他们如何配伍最佳,用时自然非常熟悉了。但这肯定与他的专注是分不开的,大半生与本草为伴,只专注于医学的探索与研究,所以也就注定了《本草纲目》势必会在他这里与世人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