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作品,只有从内核出发、从本质入手,去评析解读,才能心领神会,真正懂得它的内涵。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影片中,李安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他的电影的内核: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关注人心的慈悲隐忍。影片涉及到个人荣誉、国家安危、英雄命运等内容,但个人认为,它既没有对战争做出明确的对错之分,也没对在战场之外隔岸观火的各类美国民众进行褒贬定位。影片想要表达、但被轻描淡写带过的是,每个现象的形成都有它自己的苦衷和内因——比如女主菲姗对“英雄”比利的爱慕、各个人物对战争的不同的理解和好奇、男主角与其他人产生的冲突、矛盾、误解等等,都各自有因,非空穴不来风。时代环境和历史渊源是幕后真凶。
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以比利为代表的大兵们,为何选择回到战场?
其实,一切答案都已经刻画在海报上。
这是我的最喜欢的一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海报:比利一身戎装,孤零零地躲在球场的角落里,失魂落魄,眉头紧锁,若有所思,球场上绚丽缤纷的喧嚣狂欢似乎与他毫无关系。紧贴在他身后、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他在战场作战的模样,是沉重的、深深烙刻在脑海中的战争生活。海报上,荒诞无稽的球场狂欢与残酷惨烈的现场战争形成强烈的“烘托”、“映衬”,交相辉映。球场现场一次次地刺激他,将他带回战争现场,脑海里回忆与现实激烈交织。后来,故事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已经与眼前的“球场”(国家)的互不理解、无法共处,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眼前的张灯结彩只不过是金玉其外的表象,并不是他可以安居乐业的美丽港湾。于是他陷入迷惘、焦灼和困惑之中。而他才19岁,只是一个刚刚成年的毛头小子,周身热血方刚,全无沉稳老练,现实却如此荒诞滑稽,他应付不来,他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他无处可去。他“能怎么办呢?”影片连续发问3次,展现他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最后他选择回到战场,至少,那里有真诚地对着他说“I love you ”的战友。或许,只有回到战场他才能赎罪——对于自己在战场亲手杀死暴徒一事,他是负疚于心的,是无法释怀的,但让他矛盾的是,若不消灭歹徒,会有更多的人死于非命。或许,铲除更多的歹徒才能让他获得救赎吧。
所以,他注定的另一个诺曼——那个《狂怒》中的从没有过战场经验的打字员诺曼,经历战场殊死决战的诺曼,在悲伤、暴怒、惊恐和绝望中迅速成长起来的诺曼…海报
另外,120帧的意义在哪里?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看清人物的情绪和内心。影片的所展现的细节,动人、震撼。
201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