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清明雨
2014 -4 -6 行言
春雨如丝,绿柳在轻颸中款款起舞,不时地洒下点点晶莹,仿如一个温情脉脉的少女,在雨中向我频频招手致意。沿街静静的。
寂寞的清明雨,静静的下着,轻轻地落着。
雨不大,如丝如线,如轻烟似薄雾。
今年的清明又要如以往寂寞的过去了。
尽管祭扫时出现了暂时的喧闹,可是喧哗过后很快又会归于平静。
平时绝少有人踏足的坟场、陵墓、烈士纪念馆纷纷迎来了久违的亲人、缅怀者、瞻仰者们,而清明也因这些人们的存在而变得好像比平时热闹了许多。
清明是逝者的节日。
清明的雨是节日的点缀,没有了这雨,清明好似就不完整了,就失去了韵味了。清明怎能没有了雨呢?
雨是清明的灵魂,雨是清明的精华,雨是清明的至爱,雨是清明的瑰宝。
多少年又多少次,清明雨寂寞地注视着这喧闹的人世,见证着一页页已成为历史的往事。他沉静地谛听着,默默地凝视着,从不激动,也从不矫情,这是一份智者的情怀。
死亡,每天都在发生。清明雨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听到那悲哀伤痛欲绝的哭泣声,有多少次看到那一幕幕展现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场景。他实在参不透,搞不懂人类,怎么有那么多的征战、凶杀、恶斗和尔虞我诈、虚伪阴险?如果人类能和睦,能不分肤色、宗教、信仰的融融泄泄相处,该会避免多少不应有的死亡啊!难道只有在这清明日中才稍稍恢复了理智,感受到失去了亲人、朋友、尊敬的人或恩遇过自己的人的痛苦而决定不再仇恨不再争杀不再暗斗吗?如果仅仅是只为悼念亲人可敬的人而生不出追求和平幸福的情感,那么这祭扫是不是流于了形式?如果仅仅是为了表达思念的哀愁而不去继承亲人、先烈们的遗志遗愿,又有多少的意义呢?
清明雨实在不懂,尽管他是智者,有着对自然界的许多经验。所以他注定是寂寞的,寂寞的穿梭逡巡在这人世间。
我就走在这寂寞的清明雨中,撑着一把伞。雨打落在伞上发出脆脆的声响,就像是一道轻音乐淙淙的流淌在我的头顶,伴着我,也牵引着我。
也许是清明的气氛感染了我,我丝毫兴奋不起来,并没有因要去吉鸿昌烈士纪念馆祭扫英烈而激动,尽管这是我第一次去,尽管吉鸿昌将军是我特别钦佩与敬重的英雄。相反的,充斥在我心间的是那如轻烟似雾的淡淡哀愁。如要用一个恰切的词来描述的话,最好莫过于“寂寞”。我为英雄的寂寞而寂寞。
有人曾说,寂寞是一种境界,拥有了寂寞,就拥有了智慧。我想,这话对逝去了的英烈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吉鸿昌将军是寂寞的。他戎马一生,转战南北,抗日救国,追随冯玉祥将军出生入死,一颗爱国的赤心始终不褪色,可惜却不被国民党当局所理解,反遭迫害,直至被自己的同胞杀害,不甘心的写下充满凛然正气也饱含无限遗憾与愤恨的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是不是英雄都有着这样相同的命运与归宿呢?抗金的岳飞含恨终于风波亭,爱国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坚贞的苏武在苦难中守节到白头,英勇无敌的飞将军李广至死不被重用……
自古忠臣良将又有几个是寿终正寝封妻荫子的呢?功高震主的韩信?被猜忌的文种?冤屈而死的伍子胥?惨遭剖心的比干?…… ……
英雄确实是寂寞的!
我不禁想起了元人舒頔(dí)所作的一首吊屈原的小令《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民间的五月五日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那份快乐与幸福自是不言而喻,可是又有谁去凭吊屈原呢?屈子的伟大就伟大在爱国上,他的爱国情都体现在了其名作《离骚》中。可是,只顾忙着吃粽子赛龙舟的人们却既不看《 离骚》更不懂理解诗人的一腔伟大的爱国心,诗人生前寂寞的死去,死后依然寂寞着。
唉,英雄的寂寞啊!
唉,寂寞的英雄啊!
为国为民,忧国忧民,英雄之心也,奈何时乖运蹇,造化弄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空余寂寞浩叹音。
英雄的寂寞,在于孤独地奋斗,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支持;在于怀才不遇,志向不得实现抱负不得施展。
英雄的寂寞,在于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在于逆流而击迎难而上的曲高和寡。
我为英雄的寂寞而寂寞。
我为英雄的寂寞而沉默。
沉默中,我更为后人遗忘掉英雄烈士的精神而难过。
英雄的鲜血不能白流,英雄的事业不能没有人继承。清明的祭扫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去领悟英雄的伟大人格,侠之大者情怀。缅怀英烈,传承精神。让英雄的思想永垂不朽,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激发起我们内心的爱国心、责任心。
清明的雨还在寂寞的落着,落在寂寞的矗立着的英雄的雕塑上,洗濯着英雄身上附着的灰尘,洗濯着英雄身边被喧嚣的行人和周遭的空气污染了的花草,轻轻地,轻轻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