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人群中寻找存在感
却被人群淹没”
1
最近,看了一部雀巢的广告片,感触很深。
视频里说我们这一生会和8万人产生交集,家人、前女友、大学同学、晚上出去玩的人,但真正和你有联系的有几个呢?
这8万人中有几个人看你哭过,知道你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当主人公将一个个问题抛出去时,最后留在场上也就只有那么3、4个人。
其实,你们会发现越长大越会感觉到孤独。手机通讯录、微信好友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可是能聊的人却寥寥无几。
你问我有朋友吗?
有啊,微信好友1000+,可多朋友了。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那1000+的好友,有多久没有点开他们的头像了,有些甚至连性别也分不出来。微信里那么多好友又如何?有几个是真心朋友,大多数不过是点赞之交。
2
我们习惯于把这个时代称为“万物互联”时代,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因为网络而连结在了一起。我们每天混迹于各大社交平台,看见了很多人的生活,知道了很多事,这带给了我们一种充实、愉悦的感觉,但当我们退出了网络,反而会产生一种更深刻的孤独感。
“我在网上是个社交达人,和谁都能聊得起来,但只要离开手机,我就会觉得生活很无趣。”闺蜜小A这样和我抱怨过,她去年辞了工作,帮家里打理生意。工作比较清闲,她经常在网上找人聊天。“微信很方便,扫一下码,推荐一下名片,没有几天,你就能加到一大群人。但是加了这么多人,并不经常聊天,偶尔的信息提醒还是要你帮她朋友圈第一条点赞的。”她无奈地笑笑。
“有一点,你要明白,网上的朋友只能是泛泛之交,基本上不可能交心。你不知道网络的那头,和你聊天的那个人现实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刚结束和网友的聊天的她,转过身和我说这一段话。“你在朋友圈晒你做了好吃的,去了哪个地方,精美的图片让我给你点了个赞,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点完赞,继续滑动着朋友圈,为下一条点赞。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每天都见面,但见面也会点头打个招呼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联系,虽有交集却并不熟悉。
3
为什么我们微信好友那么多,却还是会常常感到孤独?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定律,通过实验他发现,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好友的上限,是150人,这也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换句话说,人们在社交网站可能拥有很多“好友”,现实生活中却只能维持大约150个人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好友基本要求是,一年至少联系一次。
很显然,大多数人的微信早已经超过了这个限度。互联网一直在向人们传达一种错误的认知:你孤独是因为没有朋友,我能帮你认识更多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所以类似陌陌、探探这种交友软件出现了,人们仿佛看到了治疗孤独的解药,于是在排队中,等车时,睡觉前等大量的碎片化的时间被投入其中,还没有察觉就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随着时间投入的越多,你会发现不断social的自己,内心的孤独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愈演愈烈。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就像站在舞台上,不断地用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渴望得到舞台下的人的认同。我要大家看到的是那个人们认同喜欢的我。
但揭开社交面具下那个真实的自己,是哭是笑谁知道呢?
4
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我可以一个坐在窗前好久,可以和三、五个好友聊着天,说出的话不用反复删除,撤回,细细斟酌几遍再发出去,可以沉静下来,看到朋友圈背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不必担心没有人、点赞,不用靠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总是担心朋友不够多,担心自己的社交圈太狭窄,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是个不合群的人。其实所有的担心都来源于对自己的质疑,不愿意去接受那个特力独行的自己,活在别人的眼里,那得多累啊?
孤独并不可怕,你要学会和孤独独处。因为在只有独处的这个过程中,你才会去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
所以你下次再感到孤独,请放下手机,远离社交网络,去感受真实的世界,学会和自己独处,去接纳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