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八月,一支军容严整的队伍缓缓从五丈原撤出。队伍中的推车上坐着一位羽扇纶巾的老者,只是表情僵硬,脸上已经毫无生气。蜀军在魏军的目送中缓缓离去。
按照诸葛亮的遗嘱,杨仪和姜维决定秘不发丧,迅速撤军。第六次北伐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告终。此刻,魏军统帅司马懿在远方目送着这位对手的最后一程。他并不急于追击,因为胜利的天秤已经倾向了曹魏。
蜀汉自丧失荆州后,实力便沦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汉政权再也不能按照隆中对的设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诸葛亮是以刘邦为蓝本为刘备设计战略蓝图的,然而刘邦自汉中而取天下的先决条件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而人心不服,天下未定。魏明帝时的曹魏业已经历曹操、曹丕两代励精图治,北方政权渐已巩固。《隆中对》中设想的天下有变已经很难出现。更为重要的一点刘邦夺取天下并非仅凭富庶的巴蜀,更是在天下未定之时及时夺取了关中,攫取秦国旧地,以关中为基地而并有天下。
川蜀之地险要无比,入蜀难,出蜀亦然。丧失了荊州的蜀汉在每一次北伐都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而偏居西南的蜀汉政权是否有能力长期支撑北伐事业?再次,东汉末年中国经济中心依旧在北方,无论是人才还是经济实力,北方均处于优势地位。
北伐事业总共进行了六次,其中多数是以粮尽退兵。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然而面对通往外部世界险要的地形,如何运粮是一个大问题?其高成本也正是蜀国国内反对北伐声音出现的重要原因。与之相对的曹魏只要以逸待劳进行防守即可。蜀国是弱国消耗不起长期的战争。所以司马懿总是尽可能避免与之交战,因为对于他而言进攻意味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而防守是最稳妥的求胜之道,此外多少还有点养寇自重的意味。
五丈原旷野无声,蜀军渐渐消失在魏军的视野中。在这个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属于诸葛亮的历史舞台拉下了帷幕。他在蜀汉政权的局限中努力到了最后一刻,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画上了人生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