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快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距离劳动耕作越来越遥远,我们甚至不知道小米是怎么种出来的,玉米的生长要经历多少的风险。当然我们当今这一代人不用再去经历这些,但我们却仍可以在移通有所体会。
9月20日中午,我们在农耕协会的带领下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农耕活动。在活动前,大家合理的分配了农具,随后来到自留地,开始各自分工合作,十分有秩序,无论男生,女生都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拿到锄头的同学负责松土,拿到铲子的同学负责将周围的杂草堆积到一起,没拿到农具的同学便负责将这些杂草处理拿走,彼此之间十分有默契,即使杂草除完,剩下的同学也没闲着,也都加入到松土的过程中一起劳作。雨后的土地湿湿软软的,十分不好行走,但我们志愿者们没有顾念脚上的泥泞,身上的泥土,乱飞作怪的蚊虫,尽管她们纯白的鞋子变得泥泞不堪,干净的衣服变得脏乱,白皙的手臂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蚊虫叮咬的包,她们也没有多少的话语,只是一直在行动。
每一次农耕就好像是一位母亲在给刚刚归家的孩子清理脏乱的衣物身体一样,辛苦却又满怀幸福,期待看见自己迎着阳光,向阳而生的孩子。所以,哪怕再苦也没有谁说过累,看着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又变得一片“光秃秃”的,收获的成果是对同学们最大的回报。别看着松土,除草很简单,其实实际上做起来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用锄头捞上捞下的过程是一个很简单但费力的过程,下捞还得使很大的劲,才会确保松土的准确深度。而杂草便是扎根很深,有时还得用手很使劲的出,没有那一项是轻松的。
农耕,使同学们更加接近大自然,更接近农场生活,能够更明白农作生活的辛苦,也同样使同学们远离了科技繁杂的生活,拉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农耕并不只是一种文化,而关键的是其中的文化承载性和文化传承性,通过农耕将前人更多的文化与精神传承给后人子弟,激励后辈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农耕,让同学们明白劳作之辛,也能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传承不息,精神永存。向辛勤的劳动者们致上崇高的敬意!
(外语系团总支供稿)
(撰稿:杨晨 摄影:陈延 周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