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对方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意思。
比如,跟着父母一起逛街的小孩子,刚开始还能自己走,但时间一久他们便会觉得有些累,于是就会对父母撒娇说:“爸爸妈妈,我好累,走不动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希望父母抱着或者背着他们继续往前走。
在这里,小孩子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但父母却能够听出他们话里的意思。因为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下,即便是他们没有表达清楚内心的愿望,但父母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出他们的真正需求。
不过,在另一些时候,这样的表达或许无法收到明显的效果,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清晰地说出需要对方怎么做,那么对方或许根本就无法明白我们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人们谈话的目的就是让心中的愿望得到满足,但对方毕竟不是和我们共用一个大脑,因此,我们心中所想,对方未必能完整地猜出来。所以,我们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不是通过含混的话来要求对方做些什么。
阿德莱德与朋友尼基塔乘汽车赶往机场,但汽车开到半途突然熄火。于是,司机只好通知人来修理,但在这段时间内,车上的人只能乖乖地坐在车上等。对于赶飞机的人来说,发生这样的事是非常恼火的。于是,十几分钟后,早已失去耐心的阿德莱德便气冲冲地对尼基塔说:“什么破车子,居然会半路熄火!”
尼基塔听了之后,只是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他,什么也没说。阿德莱德以为尼基塔没听见他刚才说什么,于是便冲尼基塔大声说道:“我说的是,这是什么破车子,居然会半路熄火!”
此时,尼基塔看起来有些局促不安,他对阿德莱德说道:“我也不知道这趟车为什么会发生意外,毕竟我不是驾驶员。”很显然,他的回应并没有熄灭阿德莱德内心的怒火,反而让他更加恼怒。于是阿德莱德又对尼基塔重复了一遍刚才所说的话,此时,尼基塔似乎也失去了耐心,便厉声问道:“那么你想怎样?难道要我变成汽车,载着你去机场?”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这两个人便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直到上飞机,两人谁都不愿意理谁。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阿德莱德想要的是尼基塔对他的理解。如果尼基塔能够理解到这点,他也许会说:“你生气的原因,是担心会误机吗?”但可惜的是,尼基塔并没有做到。
其实,在之前的对话中,尼基塔早就感觉到了阿德莱德的不安,但却不清楚他想要什么。毕竟阿德莱德只是在跟他抱怨,而并没有明确指出想要他怎么做。所以,即便是感受到了阿德莱德不安,尼基塔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当然,若是有人只提出明确的要求,但却并没有提及感受和需求,这也会导致双方的交流发生质变。
比如说,在排队买车票时,如果后面突然有人对你说:“为什么不让我排在前面?”你肯定会把它看作是一种命令。但如果对方想避免这样的误解,他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好意思,我急着赶下一班车,眼看时间快到了,如果你不急的话,可不可以让我排在你的前面?”如果对方这样说,你就很有可能会答应他的请求。
也许,还有人会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请求,只是随便那么一说而已。但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都是希望能够得到回应,只是有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需求。而我们所期望的这种回应,或许只是想得到他人的理解,也或许只是期待对方的如实反馈,当然,更多的时候,还是希望对方能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在沟通中,人们只要明确了谈话的目的,那么,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得越清晰,就越能获得满意的答复。但如果只是模棱两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想着让对方去猜,那么对方的理解可能会与我们所表达的意思背道而驰。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最合适不过,它能够指导人们在交流时直抒胸臆,而不是含混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