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加上过年那一周,今天已经是在家隔离的第……
20天了。这20天里,眼见着朋友圈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变身大厨:做凉皮,蒸蛋糕,忙得不亦乐乎。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时不时地抱怨几句:哎,今年过年可真无聊,哪儿也去不了,丝毫没有节日气氛。
但一天天过去,大家都渐渐习惯当下的生活节奏,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身边也随之冒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还是这样过年好哇,往年四处走亲戚,忙得比上班还累。
现在每天睡到自然醒,有大把时间陪伴家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是太太太幸福了!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网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因为这次疫情,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去观察,去思考。到底什么对于我们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到底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珍惜的。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工作的头一年,曾经陷入了一个怪圈。因为身边人太优秀而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他没有办法静下心去想自己到底是谁,应该做点什么。
那时候,他们常常有一个深夜聚会小组,三个女生,在上海的街头吃饭喝酒,聊职场规则,聊电视剧里会讲到的那些东西。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刚刚步入职场,就有跟厉害人物学习探讨的机会。
但是,这样的机会往往会更厚待有强大内心的人。如果一个人始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那这种机会对他而言无非是锦上添花。他的自卑和不坚定日益疯长,他很混乱,恍惚觉得他应该去复制一条别人走过的路,跟随别人的活法。
后来,他离开了那个环境,尝试去抛开以前那些无谓的想法。逐渐明白,有时候我们需要丢掉参照物,真真实实地问自己,我到底适合什么,我应该怎么去走我选择的路?
“看见自己”是很重要的一步,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而非他人身上才能收获成长。沉下心学习,才能向下扎根,汲取养分,等待花朵。
他捡起了丢弃多年的读书习惯,仔仔细细地在书本里寻找答案。他发现,当时听起来很厉害的观点,其实不过藏在某本书的角落,仅此而已。
他在电影里收获了很多感动。
《人生果实》里,一对老年夫妻,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他们在院子里种了上百种蔬菜瓜果,守着它们从发芽到成熟。他们如此用心专注:在每一颗植物下面写一句可爱的标语,给寿司店的伙计写信,亲手给小鸟制作饮水盆......
他们的生活像一首诗: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坚定地生长。
如同林语堂先生所说:
生活的智慧在于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那些最重要的部分。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与大自然的乐趣。
新年的某天夜里,和弟弟在微信上聊天。我们聊到19年各自的得到和失去。我跟他分享,19年我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
认真吃饭,认真工作,关心脊椎和健康,找到一件最感兴趣的事情,每天为之努力一点点,如此便已经很好了。
同样是新年里的一天,和爸爸妈妈闲谈。妈妈告诉我前段时间家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亲戚家的弟弟来家里吃饭,因近几年他家遭遇变故,爸爸便作为长辈教导他要好好工作,不让父母担心……
他这话本身出于好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情。于是,妈妈便埋怨爸爸总是爱多管闲事,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我以为爸爸这么做是由于直来直往的性格所致,但他却说:我觉得我们这个大家庭就是要共进退,我不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感谢,我问心无愧就行了。
说真的,我和弟弟都很难理解他这种心情,说我们90后冷漠也好,薄情也罢,但我们是打从心底认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家庭最好的回报。
这是两代人的观念碰撞,也是社会环境改变所致。
并没有谁对谁错。
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越来越疲于牌桌上的吹牛拍马,越来越懒于管别人家的闲事,越来越倾向于取悦自我,而不是维持面子上的光彩。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会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如果走亲戚太烦太累(三观契合,能拿出真心的亲戚真的很少,更多的是碍于面子不得不有的交流),那么别劝我,我就是不愿意配合。如果宅家做凉皮很开心,那么不用你说,我超级乐意尝试。
总之,我就是很想摆脱无意义的社交。
总之,我就是不想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