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林小娥是个三十三岁的农村妇女,由于常年劳作而晒得皮肤黝黑,大大的嗓门,个子高且身材壮实,一笑起来露口大白牙,有双明亮澄澈的眼睛,一根粗粗的麻花辫随着她走路在背上一摇一摆,她嫁进这个山水村十年了,村里人都知道她性格活泼爱闹,开得起玩笑,和邻里相处融洽,经常纳着鞋底找春梅玩,可以说两人跟闺蜜一样好,形影不离,做了好吃的林小娥也会分给春梅一些,春梅是晚一年嫁进这个村子的。
春梅和林小娥年龄相仿,最大的区别就是皮肤差距大,春梅好像不会晒黑一样,一直皮肤白嫩,扎着两根麻花辫,眼睛细长,不太爱说话,村里经常有人开林小娥和春梅玩笑,说她们是黑白配,这话大家都听得出来是嘲笑林小娥皮肤黑了,可林小娥听了一笑而过,从未放在心上,她觉得皮肤黑白这是天生的,别人说说也不阻碍她吃喝。
刚开始春梅嫁进来还没能融入任何一个村里妇女小团体,有些害羞,林小娥看着她初为新妇一年了,站在街头还是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热情地拉她进入人群,贴心周到地介绍给自己小姐妹认识,从此无论上集市还是下田地都要带上春梅,生怕她被孤立一样。
渐渐的春梅也放开了,融入这个村的妇女团体,甚至还能主动开玩笑了,还有人开玩笑是说是被林小娥感染的,脸皮都比以前厚了,不过相比林小娥还差得远,相比这个团体里的其他妇女也差得远,她们结婚年数更长,有时候聊天荤素不忌,这时候春梅红透了脸,感觉都待不下去了。
春梅结婚后生了两个女儿,林小娥生了两个儿子,她经常羡慕春梅有贴心小棉袄,遗憾自己家是上窜下跳的两个皮夹克,可这也不能再要孩子了,两个已经因为计划生育交了许多罚款,再生日子没法过了。
真的是一家不知一家难,林小娥想要个女儿,春梅却苦于两胎都是女儿,被婆婆不待见,丈夫也对她不冷不热,婆婆还暗地里嫌弃她生了赔钱货,春梅暗暗流泪,却不敢和婆婆吵嘴,她屡次想要理直气壮和婆婆争执,可无奈每当她想张口争辩两句,婆婆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闹着跟儿子说儿媳欺负她。
春梅丈夫明知道是他娘无理取闹,可还是维护他娘,跟春梅讲述老人年纪大了不能惹她生气之类的鬼话,春梅最初还委屈地辩解,可无论她如何说都是丈夫以婆婆年龄大是老人,要孝顺长辈来压她,时间一久春梅已经放弃争辩,养成了遇事躲避心理。
林小娥截然相反,她是大大咧咧性格,丈夫憨厚老实,特别听林小娥指挥,婆婆对儿媳的有主见特别欣赏,因为自己知道自家儿子性格弱,但儿媳家里家外一把抓厉害呀,因此婆婆全力支持把两个孙子揽过去,从小养到大,即使林小娥和婆婆有矛盾也是当面说出来,不存在隔阂和心结。
其实邻里之间嘴上不说,心里都羡慕林小娥的好命,各个家里哪个不被婆婆压着受委屈的,可林小娥不但和婆婆相处和谐,婆婆还帮忙带娃,其他人家儿媳别说婆婆带娃了,不但自己带娃还要田地里做农活,婆婆一向都是用孝压着儿媳的长辈,相比较林小娥简直是舒心日子,不带娃,只用忙家里家外,何况还有个听话的老公,指哪儿打哪儿。
一般谁跟谁在一块经常会被拿来比较,比孩子老公婆婆等等,家庭条件都差不多,农民出身,可谁家孩子聪明谁家孩子不那么机灵都是被比的对象,尤其是像春梅和林小娥还玩得好,如果聚在一块倒是没人说风凉话,可私下里小团体几个人可能说起悄悄话,除了比较春梅和林小娥的皮肤长相,最多的是说起的两个人家的孩子。
林小娥小儿子二牛从小鬼机灵,脑袋聪明,见人都知道叫人,虽然两岁半的年龄,可比起春梅家六岁大女儿机灵多了,不知是不是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春梅女儿大妮六岁了还流口水吐字不清,经常在学校被欺负,在家里被奶奶讽刺。
林小娥却待大妮像亲女儿,有了好吃的也分春梅家一份,冬天田地里农活少,是串门闲聊的最佳季节,春梅和林小娥经常你上我家我上你家的串门,一般带着孩子,手里拿着针线活,一坐一上午然后中午各自回家做饭。
林小娥家里喂养的鸡因为生病死了,中午时候打算把鸡处理炒了,虽然鸡因为生病不是那么好吃,可在农家一年见不到几顿荤腥的情况下,吃鸡肉还是难得的。春梅在林小娥家玩的时候林小娥已经腌制起来,准备中午直接做。
春梅看着两个女儿瘦弱的身体,大女儿流着口水吐字不清地玩着,她觉得有林小娥这个姐妹真好,带她融入群体,有了吃的林小娥大方分给她们,要不是有她,她真的快抵不住婆婆的冷嘲热讽了,春梅想着林小娥做了鸡肉一会儿肯定给她送过去,于是也爽快地到了饭点带着女儿回家做饭了。
等到中午林小娥家里热闹极了,原来是大姑子姐来了,给大牛二牛带来的吃的,正好林小娥做了鸡肉,把婆婆小姑子姐都留下吃饭,还又添了两个青菜,加了馒头刚刚足够大家吃的,本来人多鸡肉没几块,还有大姑子姐家的孩子分分,最后鸡汤都没剩下,全部吃完了,当然林小娥也没想着再分。
以前是没客人来,做的充足点,想着春梅日子艰难,给她家孩子也分点,这次肯定紧着家里的,那边春梅做好饭左等右等不见有人来,垂头丧气地扒拉了两口饭,下午也没再去找小娥串门。
林小娥下午则忙着和大姑子姐一块给婆婆翻洗褥子,两个孩子婆婆带,她做这些针线活应该的,一周内林小娥都忙地不可开交,把自家孩子棉衣棉裤和她老公的,婆婆的都拆洗重新缝制了一遍,而这一周内春梅也赌气不来找林小娥。
她内心觉得林小娥这次没分给她鸡肉,内心有些生气,加上婆婆在旁边煽风点火,夸张形容林小娥大姑子姐给他两个小侄带了多少吃的,也不怪春梅婆婆这么说,因为以前林小娥家里来了客人有了孩子零食都会多多少少给春梅家孩子带了一点。
而春梅婆婆那天在胡同口和几个其他婆婆正聊天,正巧看到林小娥婆婆和大姑子姐拿着东西去林小娥家里,旁边几个婆婆还开玩笑说你家孙女又有糖吃了,大家都知道春梅和林小娥交好,林小娥会把孩子零食分给春梅家孩子,不只是零食,偶尔一小块饼都会给点。
林小娥不求春梅回报,她觉得春梅家被婆婆把持压着,过得艰难,平时吃糠咽菜,两个孩子都瘦弱得可怜,能帮点就帮,其实林小娥婆婆早对此不满,也曾经明里暗里劝过她,林小娥表面答应着,私下还是接济着。
其实这源于小时候林小娥的生活经历,林小娥奶奶就像春梅婆婆那样苛刻对待她的母亲,她母亲不敢反抗,都是一直忍着,还是那时村里有位婶子看不过眼,经常私下塞给林小娥吃的,这才度过那个黑暗的童年。
因此林小娥在春梅身上看到了母亲的缩影,她想能够帮点忙就帮着,让春梅女儿也像自己当初那样有人帮助,不至于那么无助,可春梅听了婆婆那句林小娥大姑子姐带了好多孩子吃的,却想到这一周林小娥不上门,那天的鸡肉没分,这次的零食也没分,春梅想林小娥这是嫌弃自己穷了?
关键再加上婆婆在旁边说着春梅,什么分你点吃的你就觉得林小娥把你当姐妹了,她那是可怜你,炫耀她家有,拿你衬托她呢,你看看外边谁不说林小娥为人好,帮助春梅,不嫌弃她流口水的大女儿,春梅坐在旁边纳着鞋底不说话,婆婆见她不吭声,觉得没劲,留下一句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气哼哼的出去了。
春梅内心半信半疑,她觉得林小娥不是这样的人,可她却觉得婆婆有一点说对了,林小娥的确是可怜自己和自己的女儿,但是一个村里只有林小娥对自己好,帮助她,可上次鸡肉没送,零食也没分给她,还一周不上门到底是怎么回事?
春梅坐不住了,她收拾起来鞋底,带着两个女儿到林小娥家一探究竟,农村一般都是敞着大门,春梅经常来林小娥家,一般都是直接进院子里再进屋子里,最多在院子里喊声林小娥,春梅进到林小娥家院子里,正想喊林小娥,却听到房间里笑声。
听声音是林小娥和其他人在聊天,春梅只听到林小娥说了句自家人还不够吃,还给别人不是傻吗,春梅立马对号入座,原来林小娥心里这么想的,那以前给她送吃的接济她都不是真心的。
哈春梅觉得她真的是傻子,还以为林小娥善良,待她真心,到头来真的是因为维护她的形象做的假的,要不然那鸡肉还有上次零食不接着送了,只不过是她已经对林小娥死心塌地,觉得她人有多好,邻居也都对她评价很高,觉得不需要再做戏了是吗?
春梅大女儿刚想挣脱她娘的手跑屋里,被春梅强制拉着转身走了,母女三个又原路返回家里,春梅大女儿不明白她母亲为何那么愤怒,还不去林大娘家里玩了,她低着头坐着也不敢问,四岁的小女儿丝毫不受影响,在院子里挖土玩。
林小娥其实是和她大姑子姐聊天呢,因为她大姑子姐和她聊起来他们村里八卦,一个男的出轨村里寡妇,家里孩子有上顿没下顿,妻子跟着受罪不行,每天干农活不说,还要照顾孩子,那男的却心狠地拿自己孩子那份粮食给了寡妇,原配妻子得知后大闹,在街上撒泼要男的把粮食给她补回来。
林小娥听了唏嘘不已,回了句自家人还不够吃,还给别人不是傻吗?正好这句好巧不巧让春梅听到了。
从那天起村里传开了林小娥假慈悲,给春梅家孩子送吃的就是为了显得她人好,让春梅感恩她,其实真正好吃的林小娥不舍得送,都是碎了的糖给春梅家孩子吃,以次充好。
林小娥这几天在家忙着没出门并没听说,等到了街上她看到春梅和几个妇女嘻嘻哈哈聊天,好不热闹,她也正打算凑个热闹,距离近了却听到旁边妇女七嘴八舌的在说她的坏话,春梅却在旁边一副委屈的模样,也不帮她解释。
林小娥心痛极了,她冲到人群里走到春梅面前,问她问什么不帮她解释,你心里清楚我不是这样的人,旁边几个妇女见到当事人也噤声了,有些尴尬,敷衍着大家都是开玩笑嘛,你不会开不起吧,春梅也是知道开玩笑的对吧,旁边人还想春梅附和她们,想着把这件事遮掩过去。
春梅低头不语,林小娥站着,春梅坐着,更显得林小娥气势压迫,她咬牙切齿执着地问着为什么不解释,春梅眼睛红红的抬起头,说着这是你逼我的,你不知道为什么吗?一边对我好,给我送东西,一边做了鸡肉明明很多却没分给我,我上次还抱着希望去你家,可你却在家说自家不够吃,还给别人不是傻吗?你难道不是说的我吗?
林小娥真的没想到送东西还送出罪来了,那天是客人来了,的确不够吃,她怎么再分出去,还有在家里说的那句话也是和大姑子姐聊天,根本驴头不对马嘴,这也能让春梅多想,枉她们交往快十年了,根本没信任。
林小娥丢下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扭头回家了,真的跟这样的人交往不值得,明明她付出,到头来她王春梅成了委屈人,可笑,从此林小娥继续大大的嗓门,在街上和邻居打成一片,过着自己踏实舒心的日子,王春梅还是一如嫁人那年找不到团体,很少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