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大学》

一、文化经典的主题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地球的不同地区同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奠基人,随后形成了现在世界上的各个主要文化体系。儒家、道家、佛家、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犹太教等等不同的文化尽管用词各异,表述不同,但都指向同一个对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有形物质的本源。

以距离我们最近的两种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例。《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史料中记载两种文化的创始人之间交往的故事。据说,孔子曾多次去拜见老子,向他求道。有一次孔子听完老子关于“道”的描述,回来后三天没有说话。《庄子·天运》中记载:“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孔子这样不断请益并自我修习,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就悟道了,也即真正认识了心体,在修慧层次上明“明”了。

其实,老子当时也是“述而不作”的,因为“道”不是言语能够表达的,言语表达出来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老师都不著作,作为学生的孔子当然就更不可以了。

直到老子出关西去时,守关官员尹喜软硬兼施才为后来人留下了一部《道德经》,老子在文字中将他证悟到的“道”和“德”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道德经”中的“道”就是“明德”中的“明”,“道德”和“明德”中的“德”是一个意思。所以,“明德”就是“道德”,“道德”就是“明德”,二者只是用字上的差别,意义并无二致。

在孔子那个时代,老子和孔子是师徒,是一家,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儒家”和“道家”的说法。现在的人要想通过文字解读儒家的“明明德”,理所当然地要精研老子的《道德经》。

儒家与道家是后来才渐渐形成的宗派。后来有一批人追随孔子的言教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建立了相应的宗派,这个宗派就叫儒家;而另外一批人则追随老子的言教修身,主要是为了羽化升仙,他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修炼体系,并建立了宗派,这个宗派就叫道家。不管怎样,后来的儒家与道家源头是相同的,他们最终的追求虽然不同——一者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者是成仙,但所依据的原理都一样,那就是“明德”,或者说“道德”。

《道德经》中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道”和“德”,这里我们通过《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描述,来进一步在闻慧与思慧的层次上明“明”。

孔子一生奉行“述而不作”的信条,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学》、《中庸》、《论语》等都是后来孔子的弟子收集起来的、孔子当时曾经传授过的教诲,而这些教言中关于“明明德”方面的,只是只言片语而已。学问最重传承,孔子本人“明明德”的学问与功夫,是从哪儿传承来的呢?是从他的老师老子那里得来的。用按图索骥的方式,从孔子的老师那里了解孔子的思想不失为一种有趣、有效的方法。

二、各家学说对心体的表述

心体,因为具有能知能觉的功能,是能知能觉之主体,所以称为“明”。除了“明”这个名称之外,儒家对心体的称呼还有:天命、性、道、中、庸。

《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说:“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命,原意是“知觉”的意思,一个东西如果有知觉,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有“命”;没有知觉了,就说“没命了”。天,有两层含义,一是“天生”之意,二是“空、无形无相”之意。所以,“天命”的意思是“这个知觉之体是天生就有的,无法追溯其开始”,或者说“这个知觉之体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这两种解释都可以。或者合并起来说“无法追溯其开始、天生就有的、如虚空般无形无相的觉知之体”。这是将心体称为“天命”的原因。这个天命,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性质”,也即“材料”。换句话说,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依靠这个天命才能派生出来,因为这个原因,将天命称为性,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句话的解释。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离这个“性”,在这个“性”中生,在这个“性”中灭,这个“性”对万事万物起着“率领”的作用。这里“率领”作何解释呢?就好像道路“率领”着行人与车马一样,是行人与车马的行走之处,行走之轨迹。同样,这个“性”也是万事万物的行走之处,万事万物不能脱离这个“性”而运行,就好像“道”与行人车马的关系,所以就把这个“性”也称为“道”。

有时为了区别通常的“道”,称为“大道”,因为是万事万物行走之处、不是世人所谓行人车马行走之处的缘故。以上是“率性之谓道”的解释,也即“性为万物之统率故也称为道”。如《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如果悟到这个心体,就会知道,天地在这个心体中运行,万物也在其中生灭。

心体为何又叫做“中”呢?因为心体的“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虽然没有“所知”,但“能知”之性却是不离不毁地存在着的;因为没有偏堕于任何一种具体的所知,所以叫“中”。心体的所知境,可用“喜怒哀乐”来指代,也即所知境可能是令人喜悦的境、令人忿怒的境、令人哀伤的境、令人快乐的境等等。当心体的“知”没有偏堕于任何一种这样的所知境之上时,这种状态叫作“中”。而偏堕于一种具体的所知境之上时,就叫做“边”。以上是解释《中庸》中的“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这句话。

为什么将心体也叫做“庸”呢?“庸”就是“常”的意思,“常”就是“无有变动”的意思,当心体处在“中”的状态的时候,那时候的知是没有波动的,所以叫“庸”。而堕为喜怒哀乐的认知时,这些喜怒哀乐的认知则是无常迁变、刹那不住的。当“中”和“庸”这两个字并用时,也是指心体,因为灵觉之性无有偏堕和迁变之故称为“中庸”。

概而言之,心体——因为能知能觉之故,称为“明”;这种觉知性无始无终、无形无相之故,又称为“天命”;万物由之而生、刹那不离故,又称为“性”;万物运行之处故,又称为“道”;没有偏堕于任何喜怒哀乐之知故,又称为“中”;觉知性无有迁变故,又称为“庸”。

在圣人关于心体的言说中,分为“所断”与“所证”两类。“所断”是说心体的知是远离一切凡夫识的知,“所证”是用言语描述圣者对心体的体验。如“中”就是所断说,“明、天命、性、道、庸”就是所证说。所断说与所证说,一破一立,一推一拉,对学人证悟心体都有各自的必要,应该平等一味受持。

儒家、道家与佛家关于心体的论说有很多。其实,凡是论说都已偏堕在生灭之知上了,不可能是无有偏堕之心体的准确描述,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凡有言说都不是心体的原貌。但为了度化众生,使众生可以“因指见月”,圣人敷设了种种关于心体的言说,其实都只是起着“手指头”的作用,而不能当做“月亮”解。这就是“四依四不依”中的“依智不依识”,我们真实地认识心体,最终靠的是无言说、无分别、无偏堕的“觉照”智,而不是言说、分别、偏堕之“觉知”识。

三、《道德经》对心体的阐述

《道德经》中关于心体的阐述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论断,一个是论证。关于心体论断的阐述有如下一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一种道,如果可以言说或身表,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一种存在,如果可以用言语描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真实体验着“道”的人不会用言语表述“道”的,用言语表述“道”的人往往不是真实地明白“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意思是:心体,眼不能看,所以无形;耳不能听,所以无声;手抓不到,所以无质。用“眼、耳、手”这三者无法探究其本质,所以它浑然一味,往上不会变得明亮,往下不会变得昏暗。绵绵不断啊无可言说,(虽无可言说)但又不离万物。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任何质地的质地,是空(惚)而明(恍),无论从哪一面去观察,都不见其踪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心体,容纳一切声音却无声,容纳一切现象却无形,心体不可见、无可言说。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虽在口,但却没有味道,用眼看不到,用耳也听不到,虽无时无刻不在用但却永远用不完。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心体从“中”的状态中退出来,才会偏堕在仁义的知觉中;偏堕在六根的觉知中,这是远离“中”的大伪;心体远离“中”,才会有“六亲不和”与“孝慈”、“国家昏乱”与“忠臣”的相对认知。

《道德经》从发生、发展的角度用言语描述圣者证悟心体的境界,有四类说法:真实不虚说、明空不二说、无始无变说、万物之宗说。

第一、真实不虚说。也即说:心体真实不虚,凡如法修证者皆可证悟,不是如龟毛兔角般子虚乌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这个东西,既明又空;空而明,其中有真象;明而空,其中有真物;无边而寂静,其中有精华;这个精华非常真实,真实而可以体验。

第二、明空不二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心体)虽空无,却是天地的开始;心体之有,能生万物。常无故,可以观其空性;常有故,可以观其光明;空性与光明这两者,虽然言语上可以分开而说,但实际上是一体不可分。明空不二故称为“玄密”,这个玄密之中还有玄密,这个明空不二是一切圣贤悟入圣道的门径。

第三、无始无变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有一种超越人们认知的东西存在,这种东西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有了,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生灭变化故叫“寂”,无形无相故叫“寥”,不与万法为伍叫“独立”,没有任何改变叫“不改”,周遍一切处而有叫“周行”,永远不会消失叫“不殆”,能生万物叫“可以为天地母”。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东西(不知其名),勉强用“道”来命名它,有时也用“大”也命名它。

第四、万物之宗说(空有不二说)。万物之宗与空有不二,实际上是一个意思,空有不二是心体为万物之宗的方式。“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如虚空,虽时时在用,也不会多一分。无有边际啊,为万物之宗;光明啊,真实不虚。我不知它从何而来,好像在万物产生之前就有了。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虚空般的灵知(谷神)永远都不会死,是密门。所谓密门,是说它能生天地万法。它绵绵不息地存在着,悄无声息地发生作用。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毛孔大显现的空间,也没有离开这个道。又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交换(兑)、门径(门)、锋利(锐)、杂乱(纷)、光芒(光)、尘土(尘),这一切都融化在心体之中,与心体之空无二无别,这叫做“玄同”。玄同之故,心体虽不可得,但却产生了世间的亲疏、利害、贵贱等等。所以,心体是世间最重要的东西。

四、《道德经》中的证悟心体法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听说道之后,精勤地奉行;中士听说道之后,将信将疑故,有时重视有时忘失;下士闻道之后,不信而嘲笑。下士的嘲笑更显示了道的珍贵。与此类似,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息灭身口意的造作,让身心融入一无所有的虚空之中,安守静而真实的心体。万物与这个心体同时存在,我以观照而回归这个空有不二的心体。芸芸万物,也回归于它们的根——心体,万物归根叫“静”,“静”就是“回归天命”,“回归天命”就是“真常”,守住这个真常而不丢失就是证悟心体。《大学》中有对应的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过去善于修道的人,内心证悟了心体,深奥不可测量。虽然深不可测,但外在却有验相。小心翼翼,像冬天在冰上渡河;谨慎,像畏惧四邻;恭敬,像到人家做客;精神焕发,像冰正在消融;敦厚,像没有加工的木料;旷达,像山谷;大智若愚,像浊水;清明,像大海;灵动,无有穷尽。谁能清浊不二、动静不二呢?保任此道,就不会傲慢放逸;不傲慢放逸,就能悄悄地创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世间的学问,思维与分别则是越来越多;而修道证悟心体,思维与分别则是越来越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