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徐勉报道昨晚(25日)9时许,在华南理工大学天河校区内发生一起伤人坠楼事件,该校一名男生用刀砍伤宿管阿姨和一名同学后,从宿舍楼上坠下身亡。
据了解,坠楼男同学周某系该校2014级学生。其曾于2012年入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在入学期间失踪14日,退学后于2014年再次参加高考,入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网络检索发现,周某曾于201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当年12月走失。校方与周某的家人辗转多地寻找,于次年1月将其寻回。
随后,周某从哈工大退学,并于2014年再度参加高考,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一封周某昔日室友讲述自己和周某共处时发生的事,又被网友晒出。
文中称,周某有责怪室友、敲打硬物等怪异举止,容易发怒。不过,同学们一开始认为周某“虽行为怪异,却不会伤人”,直到他在宿舍摆弄铁链等,几位室友才要求调换换宿舍。
不少网友惊闻此事后,认为“这样的室友太恐怖”。
以上新闻在华工校园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各种讨论不绝于耳……我随口插播一句,说心理大师大多是自己曾得过心理疾病,自我觉醒后成大师的。以及心理问题大多是童年缺爱引起的,看到各种不解和反驳,赶紧闪人。其实我不是心理专家,关于童年缺爱的理论,主要是受到武志红先生对心理学的传播了解的。
记得武志红先生曾经写过类似的两篇青少年暴力伤害的心理分析文章。其中一个是因为陷入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的泥沼而弑母砍父少年涛涛。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傅鑫说,这一事件给他“最大的感觉是恐怖,恐怖来自案件中的没有感情”。傅鑫说,涛涛的这种反应,是“情感隔离”。追究其深层原因,是涛涛的父母习惯了用否定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心理咨询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奇特的逻辑——大人才需要尊重,孩子不需要。于是,我们常常肆无忌惮地取笑孩子,揭孩子的短,常令孩子觉得颜面扫地。其实无论在什么关系之中,只要你斥责对方,对方一定会有愤怒。假若对方没有表现出愤怒,那么,要么是他有意地压制自己的愤怒,要么就更可怕,是情感隔离。
每个孩子都渴望走向更宽广的世界,然而,涛涛的人生,却是一个相反的轨迹。来广州前,他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但来广州后,他的世界却越来越狭窄。他在广州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可以说说话、可以一起分享欢乐或忧愁的陪伴者。并且,父母也是无法交流的。作为一个少年,涛涛的自我还未形成,他还需要在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中好好闯荡,这种闯荡不只是为了未来的事业或者生活,而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灵成长的需要。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冲动。成人与孩子的一个重要差异是,成人可以做到基本只在乎现实,而孩子一定会非常在乎感觉。但在广州这个异乡,他的这个束缚感,是无法摆脱的,在这里,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在偌大的广州市,在这个有数百万孩子的城市,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和他一起说说话的小伙伴。
拯救他,其实并不难,只要有一个关系,一个能彼此说说话,而且最好是同龄人的关系,就可以了。但是广州,是既不属于他父母的世界,也不属于这样一个少年的世界。
另一个例子是18岁的芬兰高中生奥维宁,用一把手枪夺走9人性命并杀伤11人,他用这种最具有破坏性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一个健康人,会通过好的、充满爱的方式影响别人,一个病态的人,会通过糟糕的、充满破坏力的方式影响别人。
知道自己没有做好事的能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让一个人极其自卑。他忍受不了这种自卑,于是把这自卑转嫁给别人。
将以上两个案例结合起来,就可以看懂电影《心灵捕手》所表达的主题:
威尔是一个出生在底层的少年,幸运的是他有一群底层的伙伴。但是他是一个天才,数学方面的天才,他也渴望被关注、渴望影响力。所以他出没在哈佛大学,并以击败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为乐。
因为他的天赋以及他难以被驯化的破坏力,哈佛大学的数学教授在先后尝试了几个著名心理大师辅导威尔失败后,把他送到自己瞧不起的大学同学心理教授西恩那里治疗。
不同于其他几个心理大师把威尔当作“精神病患者”、“异类”等可怜的需要被解救的“病人”,西恩通过暴露自己内心的伤痛,自己失去妻子的心理创伤让威尔了解到他不是异类,他和他一样都有内心的伤痛,都有不愿面对的创伤,从而突破了威尔的心理防线,让他通过重温痛苦的记忆唤醒内心被隔离的情感。
由于数学的天赋而产生的影响力,在哈佛邂逅的美好的爱情,加上底层伙伴们的友谊,威尔具备了成为健康人最重要的心理元素,终于走上觉醒之路,皆大欢喜。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主角们本身既没有因为超高的天赋而引起的关注,也没有这么老道的又免费义诊的心理大师,也没有跨越阶级的爱情,更缺少温暖的友谊。孤立——封闭——隔离——死亡,似乎是终极的发展路径。
我国心理行业发展落后,也没有得到社会足够重视,其实大学生第一次远离家乡独立生活,各种不适非常普遍,学校应该有预防措施,心理辅导措施,毕竟学生不是产品,是活生生的生命。遗憾的是,大学里的心理辅导员们大都不懂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