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读到曾国藩为什么相信迷信,从中又得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曾国藩笨拙与精神之处。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
智商中等,并不“笨拙”
在第一章曾国藩一生的五大挫折中,我们讲到,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曾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也称为“半个秀才”)。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
在曾国藩的家乡-湘乡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小偷想等他入睡后偷窃都没有成功。小偷忍无可忍说:“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如此看来,曾国藩的智商真得不高。
据考证,曾国藩的家族的天资真得不出色,这从曾国藩的父亲、几个兄弟可以看出。
曾国藩的父亲秀才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才勉强通过。他的几个兄弟虽然寒窗十载,但却没有一个达到举人。只有曾国藩成了家族中的"另类”。不过他从十四岁参加县试,前后也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按照现在的学历来说,相当于高中毕业。不过呀,与他同时代的名人,比如同僚左宗棠、学生李鸿章、还有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的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先生,与他们相比,逐渐他的平庸了。
曾国藩自己也常自叹“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虽然从智商来说,曾国藩不过中等,但他在为人处事、顾全大局却突出了“精明”。
在太平军兴起,举国上下束手无策时,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而在从皇帝到大臣,满朝上下悲观绝望,无计可施时,他彰显出超高的军事才能,提出“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平定太平军。事后证明,正是这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在平定太平军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的“精明”还表现在处事上。在剿灭太平军后,功名事业如日中天,可这时的他,没有被成绩冲昏头脑。他极度冷静,审时度势,在大盛之时,毅然上疏请辞——节制四省的大权,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如果是现在,肯定有人会认为他“傻”。但在当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下,可以看出他的“精明”,他深谙“过盛必衰”的道理。
他的“精明”还可从处理官场事务中看出。
他深通官场韬略,可以说是官场高手,可以从他的秘书赵烈文的日记中看出: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攻打南京不下之际,朝廷派李鸿章协助进攻,而李鸿章算计曾家兄弟,即想向曾家兄弟的邀功买好,又想把抗旨之责推给曾家兄弟。
曾国藩处理此时突出了大智慧,他给皇帝写了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请李鸿章前来,自己不望有功,但求无过,其言语诚恳真挚,不温不火。相形之下,李鸿章的小算盘就太拙劣了。因此赵烈文评价说,曾国藩的手段,平直无奇,却实在是高于李鸿章。
如此,可以说,曾国藩之”精明“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层次,实非是常人所比拟的。
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人要么可以认为是”笨拙“,要么可以认为精明,但两者共存,这样的人实非常人所为。我们往往会认为这样的人不可能存在,太可怕了。但这两者在曾国藩身上却并不显得突兀。那么,我们来看下曾国藩的独特之处。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也就是天下间看似最笨最拙的东西能够胜过这天下最聪明最巧妙的东西。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读书发达无望时,他把希望寄托在长子曾国藩身上,他的教育方法是最笨的,只一味的下笨功夫。其实这种方法许多名人也在做。比如:
香港首富李嘉诚,他每晚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12点必须睡觉,早上准时5:59分起床,决不拖沓,差不多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曾麟书的方法重在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学会自律。
曾国藩正是利用这种“笨拙”的学习方法,培养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精神。从而让他发现笨拙的好处。
一是,笨拙的人比别人更加虚心;二是,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其抗打击能力特别强;三是,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一根筋。
正是这种从小炼就的方法,促使曾国藩后面的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成为了清朝的一品大员,历史名人。
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笈,就像他自己说的,“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与,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之人。他打仗也是善于打愚战、笨战,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因此,湘军作战以打“结硬寨、打呆战”而闻名。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比如,他的政敌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挖苦打击,以怨报德,曾国藩却未还一手。他的弟子,也是和他耍心眼、逞私心。但他因爱才、惜才,始终关心、爱护、包容、提拔。
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体现在他的思维方式上。
中国式思维崇尚直觉,重在体悟,善内比,轻逻辑。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充的“以天无口目也”的思维。
而在这点上,曾国藩与西方思维不谋而合,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他的思维方式因为“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少有的严密程度。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
知乎网友张亮说:聪明人总是生活在外界的赞誉中,各种光环加持,各种表扬追捧,所以,聪明人往往会被自负、傲慢给不知不觉的陷害。
所以,聪明人要成功,是需要加倍努力的,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步了仲永的后尘。踏实、坚持、低调、谦和,才是通用法则。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运用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他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