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恐怕会被其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复杂的人际关系、流水账式的记录吓退,但也许是考虑到它的晦涩,后代很多人对其做了注解。
比如最有名的“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魏晋著名军事家、经学家杜预也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自此书开始,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以《春秋》与《左传》合刊为一书。这本书也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
近代,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前人对《左传》所注都不尽如人意,决心整理这部著作。遍读了经史百家之书,耗费数年时间,完成了《春秋左传注》,被誉为“春秋左传”的集大成者。
当然,历史上研究《左传》的著作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版本。
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哪里开始呢?
我的建议是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了解春秋时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
比如冯梦龙、蔡元放写的《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属于长篇历史演义小说,里面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像烽火戏诸侯、石碏大义灭亲、赵氏孤儿、曹刿论战、介子推割股救主等等。
林汉达先生写的《东周列国故事》则是写给孩子们的普及类读物。
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浅显明了的三字或四字标题总结,如“烽火台”、“放冷箭”、“过河拆桥”、“千金一笑”、“一鼓作气”等,不仅文字规范,而且生动有趣。
有了这些最基本的故事,我们在阅读《左传》时会方便很多。
其次,利用其他史料作为佐助,换个角度看《左传》。
最重要的当然是司马迁写的《史记》。
《左传》之难,不单单是语言,更重要的是其编年体的写作方式。
对于一个习惯看纪传体的读者来说,首次接触编年体会觉得抓狂,就像每年的时事政治大事记一样,很枯燥,而且导致很多故事是不完整的。
我们在隐公元年只能看到这一年发生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得在二年、三年甚至四年中去找。要了解一个完整的事件,往往需要从不同的年份中摘录出来,然后进行拼凑,最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相比较来说,纪传体就整齐多了,一篇《晋世家》就可以了解整个晋国从开始到最后灭亡的全过程,非常完整。也正因为如此,后代编史者都主要采用纪传体。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妨左手《左传》,右手《史记》,两本书参照着阅读,把《史记》作为一本词典,遇到《左传》中看不懂的地方,及时翻阅,辅助理解。
除了《史记》,我们还可以看清代高士奇写的《左传纪事本末》,他把《左传》所记各国大事,按内容分类重新编排,对每件事的叙述都有头有尾,使人一目了然。
即使这样,还是不够。最好有一本翻译书备用,这里还是推荐杨伯峻先生的《白话左传》,参考译文,去阅读原典。
虽然断断续续也读了几年,但遗憾的是,鲁文公后面的一些章节还是没能完全攻克,脑海中熟悉的依然是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齐晋鞌之战、城濮之战、齐桓公的成长之路等故事。
就这短短的三分之一的故事,也能感受到那些风云人物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能感受到鲁隐公的冤屈、鲁桓公的窝囊、卫宣公的无耻、宋襄公的迂腐、楚庄王的雄才……
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所唱的那样: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刘勃先生有一本书叫《失败者的春秋》,“失败者”三个字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左传》的精神内核——悲剧性。
这一方面指那些臣弑君、子弑父的一幕幕惨剧,也包括在战争中飘摇无定的可怜人,更是指那些霸主们的风流已逝……
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些英雄曾经在这个舞台上光芒万丈,秉持着贵族的最后荣耀,但最终也不得不在历史的潮流中悄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