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深圳的几年,由于工作和经常出去学习的原因,似乎一下子认识了很多很多人,微信好友也有6000+,真正有比较深的交集和链接的人虽然不是很多。但作为一个从小性格比较孤僻,独来独往,每个阶段也只有2-3个比较好的朋友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蛮大的不同。
我不是一个社交型的人格,我的内在世界也是非常封闭且自洽的,所以我很少参加一些泛泛而谈的大型聚会,即使在一些团队的共建活动中,我都是那种安静没办法热闹起来的人。只有在极少数的时候,我在一个自认为绝对安全且舒适的场域里,可能才会完完全全显露自己的本真和撒欢。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我一来到深圳就很确定这是我会长期定居的城市,而在别的任何城市都没有这种感觉,我想,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在这里,我可以很容易认识一些比较同频,且相处比较舒服的人,与其说是一个城市在滋养着我的灵魂,不如说是这个城市许许多多有趣的灵魂在滋养着我。
记忆中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反抗性的人格,从4岁第一次拿着扫帚对着父亲开始了对抗,再到后面对家里长辈亲戚的约定俗成的各种规则不认可,在学校时对老师的某些行为看不惯,我永远记得内心那股熊熊燃烧的愤怒的火焰,和对抗时内心升腾的那种勇气和力量。上大学时,我唯一的目标就是一定要离开山西。说实话,对于从小成长的那片土地,我留下了太多悲喜交加的情绪。
我从小最讨厌那种“一到冬天就所有男人聚众麻将”“家里不管有没有小孩,所有人都在抽烟,整个屋子都是烟雾缭绕”“一堆粗老爷们说老婆不听话就得打的煽风点火”“要办个任何正常的手续都得找关系,没关系寸步难行”,在一个几乎没有文明,没有现代化的原始村落,在一个从小也没被教育不知道什么是价值观的环境中,只有内心原始萌生的不舒服和难受,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渴望走出大山去。
什么时候我开始少了那种反抗性和攻击性的特质,很重要的一个契机就在于我和我的父亲彻彻底底地和解了,我爸只是经常嚷嚷我和他不是那么亲,不像我姐经常对他嘘寒问暖。但是他永远不会知道,我和他整整抗争了20多年,从4岁-25岁,在那种漫长的岁月中,我一直有一个又讨厌又摆脱不掉的假想敌。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那个暴躁的,脾气恶劣的,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完全不懂的沟通的粗老爷们,以至于,这种形象强大到让我几乎忽略了他极其善良,淳朴,孝顺,负责任的一面。
而与父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对我的恋爱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时我一度开始迷恋那种年长的成熟的温文尔雅的男性,不停地去找那种男性的父爱的安全感,以及只要看到性格暴躁的人都下意识立刻远离,甚至有一阵在我哥身上看到那种暴躁的脾气炸毛的状态时都一度觉得惊恐,是遗传的力量还是环境的影响。直到一次次恋爱的破碎,和一次次与男性的强烈碰撞中,我才开始从对爱情巨大的幻象中走出来。我才明白,所有的亲密关系,最终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只有一个成熟,独立,拥有爱的能力的人,才能拥有真正良好的亲密关系。任何的索取,爱的投射,幻象,都只会带来一段感情的痛苦。
人最终所有的自我疗愈,无一例外都会回归到和自己原生家庭的和解,也就是和自己父亲和母亲的完完全全的和解。我一直是一个自救型的人格,所以在我陷入各种关系痛苦时,就会不停不停地给自己找答案,看各种心理疗愈的书,找各种关系经营很幸福的人取经,去上各种课程。就在某一个刹那间,仿佛电闪雷鸣一般,我感觉自己内在的五脏六腑被打通了一样,忽然间,我就完完全全地接纳,理解了我的父亲。
他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从小耳濡目染的大环境就是那个样子,我的父亲极其不擅长沟通,所以他总是不讲话,而我妈是话唠型人格,他们没有经历什么恋爱摩擦就进入婚姻,继而在生活这个大转盘上卷着走了这么多年,为了生计大部分时候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他还没学会怎么圆润地生活就被岁月催白了头发,每年能赚那一两万块钱给孩子交学费已经耗掉了他所有的体力和耐心,至于怎么和妻子很好地沟通,怎么给到孩子更好的陪伴,对他来说,已经是更高难度的考验了。
所以,当我真正理解了父亲,内心和父亲和解的那一刻,我内心多年的漂浮的根仿佛才真正有了归属地,更庆幸的是,我是完成了自我的疗愈才走进了婚姻。而这几年也确实看到了不少的朋友在自己婚姻和亲密关系中,轮回着原生家庭带来的持久性影响,一直在无意识的轮回中痛苦而不得解。
说到关系这件事,一方面是原生家庭关系,这个真的非常重要,前几天和去闺蜜的养生馆聊天,她们家有个很多年的客户,每次我去都在,多年的老教师刚退休,她老公是公立学校校长,有个女儿还没对象,她说有合适的可以给她女儿介绍,对男生没什么太多的要求,唯一的一点就是要原生家庭比较幸福和睦的,我一听就觉得真是有智慧的父母,一出招就在核心命门上。
我一直觉得能把亲密关系和婚姻经营的很幸福的人都是很有智慧的,从小到大见到的幸福婚姻案例太少,有很多都是凑凑活活在一起结婚过日子的。但是这几年在深圳,还是遇到身边不少的朋友都能把家庭经营的很和睦幸福,我觉得和城市还是有蛮大的关系,来深圳的人很多都是奋斗型和开放型人格,大家骨子里都是很容易接受新的观念的,所以哪怕年轻时磕磕碰碰,但是都在一路成长和一路修行,出去上课也有很多夫妻一起去学习的,人没有完美的个体,但是大家都抱着一个比较好的心态,都愿意放下自己的执着,愿意夫妻同修,长期下来,关系也会愈加和谐。如果双方都是比较空杯的,爱学习的,愿意反思自己的,在一起后幸福的概率也是很高的。
所以,不管是原生家庭关系也好,亲密关系婚姻关系也好,亦或是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组成的关系也好,所有的关系最后照见的其实都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其他人出现在我们生命中,也不过是一路的陪伴,人的一生,最终是一场自我的救赎和修行。唯有我们真正照见自己,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看见他人,看见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我们自我的一场投射,是我们自己吸引到生命中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