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们从武汉的住地驱车前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目的地。
景区的周边面积不小,地上有着宽阔的草坪和齐整的树木。景区的检票入口处是一座仿古门楼建筑,其门额上书有“东坡赤壁”四个大字。
走进入口后,再穿过一条笔直的林荫道,我们就来到了苏轼的雕像广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多次游览赤壁山,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名作。一些游客在苏轼的塑像前留影。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到了一处红色的砖砌墙壁旁。墙上挂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旅游景区”的牌匾。我们向左转,看见了一座通往核心景区的古门楼。
穿过古门楼,我们来到了文物区的中间位置。我们看见依坡而建的景区建筑古色古香,楼台亭阁修建得小巧玲珑。
我们决定依照逆时针的路线游览各景点。首先观看的是文物区的重点景观“二赋堂“。
它建于清代同治七年。堂内有晚清名臣李鸿章书写的“二赋堂“匾额,其下木壁的正面是清代书法家书写的《前赤壁赋》,木壁的反面是民国时期书法家书写的《后赤壁赋》。
从“二赋堂“出来,我继续朝山坡顶部走去。一会儿走到一处名为“天泉”的景观面前,它与不远处的另一条路线上的“剪刀峰”景观前后错落有致,色彩对比鲜明。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碑阁”。室内面朝入口处的巨大木壁上书写着关于苏轼书法手稿精品《景苏园帖》的简介。而此帖的全套石刻共有126块,分嵌于此阁的四面墙壁上。这套石刻被列为国家保护的一级文物。
再往上行,就走到了“东坡祠堂”。祠堂较大,其装修也精致,祠堂内有苏轼的雕像。但其文物价值不如“二赋堂”和“碑阁”。
我们终于登上了坡顶,这里矗立着景区的最高建筑物“栖霞楼“。原楼是宋代黄州的四大名楼之一,现楼是建国后重新修建的,楼额由当代著名作家茅盾亲笔题名。
登上栖霞楼的二楼,可以看到许多苏轼书画作品的临摹品。这些苏轼作品的原件都留存下来了,它们分别珍藏在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博物馆里。
栖霞楼的三楼内展示着苏轼的美食发明图片,有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和东坡鱼等内容。使人领略了苏轼在文学领域之外的才华,而这样的才华与其文学才华一道,成为苏轼留名千古的原由。
走到三楼的围栏旁,我眺望着外面的美丽景色。远处长长的江堤防护林映入眼帘,使我感慨岁月的沧桑!长江的改道使得引发苏轼创作“二赋一词“的壮丽景色不再呈现于现实世界中,但苏轼描绘的美景壮观的画面却历经千年仍然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走下栖霞楼,我沿着另一条路下坡。一路上,我经过了“问鹤亭“和”剪刀峰“等景点,最后回到了上坡的起点。
这里有一个微缩宝塔形状的物体,名为“石字藏“。它是专门用来焚烧写过字的废纸的地方,如此有仪式感的”字葬“行为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文化的尊重情怀。
“酹江亭“是通往赤壁矶头路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亭内墙壁上有康熙御书的《赤壁赋》和清代书法家一笔写就的”寿“字石刻。
“石字藏“对面的”坡仙亭“也是东坡赤壁的最重要的亭阁之一,亭内嵌有苏轼的自绘的《月梅图》和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继续下坡,我来到了“睡仙亭”。亭内有石床和石枕,相传苏轼游赤壁时曾经酒醉后卧睡于此。
最后的一座矗立赤壁矶头的小亭,名为放龟亭。它因赤壁矶下凿有一只大石龟而得名。
参观完核心景区的各个亭阁,我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于是,我打算绕到赤壁下池塘的对面,去看看东坡赤壁建筑的全貌。
池塘的对面有一条长廊,上面有苏轼书法的临摹石刻。我不时看见中小学生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抄抄写写。
走近赤壁矶头时,我看见了景区错落有致的亭阁建筑群全貌。
赤壁矶头下的石龟也清晰可见。这便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所在。当然,那时还没有大石龟和放龟亭。
走出东坡赤壁景区,我意犹未尽,又去参观了与之相关的两处景观:月波楼和雪堂。
月波楼位于古城汉川门城楼之上。望着与之相连的古城墙,我的大脑里忽然浮现出苏轼在城外的东坡荒地上劳作一天后,与农夫们一起杯酒言欢至深夜,在城门关闭后翻越城墙回到城内的场景。
在景区附近的龙王山森林公园,我看到了雪堂。这是苏轼完成由士大夫向农民的角色转变,并自食其力,取得劳动成果的标志。
苏轼的积极、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他坦然地度过了人生的逆境,成就了其文学的辉煌。他的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中外。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热议要不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时,对照一下苏轼的黄州生活经历,或许会产生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