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两张思维导图,看着这本书就想走进去细细品读,记录下来一些想记录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启发,给朋友一些触动,给老公做个分享,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自我的调整和成长,善良、科学、有技巧的去对待我们的孩子,让她们自由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分享是很好的输出方式,只是简单给老公做个分享,他边听边点头,大概是因为书亦或是转述他人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尹建莉还有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家应该熟悉,书中“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阅读,不仅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
自由,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良好表率,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关于读书经历的不同阶段:
第一遍,认可作者观点,羡慕。
第二遍,领悟故事背后的教育原理,对于如何做,心中有数。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和相通的,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
具体要根据阅读基础的不同因人而异。
一、保卫纯真童年
换个角度去想,破坏就是创造,而想象力是不用培养的,不限制本身就是培养。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规矩,在儿童的教育中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教育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给孩子一面涂鸦墙,“纵容”下,孩子可能会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关于竞争,“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就是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申,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物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早早把孩子推向竞争的洪流,除了消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还有以下的损害。
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的制造着各种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的“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的变。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
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了,孩子才能淡定。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在孩子和同伴的相处中保持“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解决自己相关问题。
这一点在我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两个孩子时常因为一些事争执,这时候爱人总是十分生气,不仅抱怨还会参与打断,结果弄的鸡飞狗跳,哭喊不断,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和爱人沟通后,尝试不管不问,让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协调解决,反而一会儿就没事了,两个孩子不仅和好如初,还会快乐的一起玩,一起做事情,气氛很快变得友好。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二、净化观念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是伤害。
成长不需要惩罚,只需要鼓励。
尊重孩子自然法则,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法则。
专注力,是伪问题,越培养越涣散,最好的方式是“不打扰”
改造孩子是愚蠢的行为。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和与众不同,戒断专横和严厉。纵容的方式更理想。
三、回归自然
启蒙教育分为智力启蒙和情感启蒙。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注重背诵和阅读,幼儿诗歌背诵可以早一点,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情感启蒙的要诀是多和孩子接触。隔代抚养实际上是隔开了生命联结。爱就是在一起。
对于寄宿制,大学前不建议寄宿,高中阶段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决定,最好不寄宿。
选择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要注意三点:
第一,体验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
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
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吓唬的方式。
四、赢在细节
关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社会的侵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更敏感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长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信息是什么,这反映的其实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举个例子“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别人喂,让爸爸妈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实上你经常让爸爸妈妈喂饭,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五、完善家长自身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成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
脾气差的来源,要么是童年时身边有爱发脾气的人,要么是内心有委屈感。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上,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了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自勉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超脱境界
境界的提升不可能轻松地一步登天,需要一点点修行。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做一个“不讲道理”的父母,因为唠叨是小刀,对孩子来说是伤害。做的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通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推荐这本书,今天只读了这一本书,绘制了两张导图,写了读书笔记,收获却是异常多,最重要的学会自我反思,做个好脾气的妈妈。
就像我读书写笔记,开始孩子没反应,随着坚持时间的推移,孩子开始好奇,经常在我写东西的时候过来看,还会问写好了可不可以给她们看看。我也经常发现孩子会坐在那里读一本书,是我刻意放在沙发上面的希望她们看到的书,心中窃喜。不需要说,但需要做到。有时候管不住自己,做的不够好,今后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