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一次知道李煜,便是通过这首《虞美人》,于是,一位“忧愁似春水”的词人形象,就这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相信大部人都对李煜这个名字不陌生,有人说他是千古词帝,有人说他是亡国昏君,他还有一个名号是李后主,“后主”,似乎很好的标示着他是一个王朝的结尾,一个不光彩的结尾。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在艺术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一直流传至今,他的才情也一直有人称颂。于是有人认为,如果他出身平民,那他就是一位纯粹自由的词人了,他的命运或许也就不会那么悲惨,中国历史上也就少了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而词坛上会有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或许他还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彩词作来。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但我认为,李煜对词的创作才情以及他的帝王身份,或许是一种缘分,一种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缘分……
从唐诗到宋词,这个过渡过程中,李煜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大家知道,词最初起于民间,它其实是一类歌曲,几乎所有的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说到诗,我们通常说“作诗”,而说到词,我们通常说“填词”,很多词的产生,都是选定一套曲调,然后选择合适的词句填进去,就像歌曲填词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有很多词的词牌名都是一样的。李煜的填词,完全就是自发意识的,他热爱填词,他喜欢用节奏感很强的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读李煜早期的词,会发现满满的都是欢快的气氛,完全找不到一丝丝的愁绪,比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这首词里就是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和对多姿宫女的欣赏,有人嘲讽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说的是实情,李煜一直在宫廷之中享乐生活,他压根不知道还有民间疾苦这一回事,但他又没有存心要祸害百姓,他和历史上那些暴君不一样,他只是喜欢在宫廷之中,欣赏宫中女子,创作自己喜欢的词,也正是因为他对词的热爱,才使得民间掀起一股对词的创作热情,也因为李煜的帝王身份,词,才能作为正式的文学形式存在于艺术创作中。可以说,李煜对词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同时也正因为有李煜的带头作用,后来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优秀词人。
读读李煜的词,会很容易发现他早期词和后期词的不同。早期词也就是亡国之前的词,大多都是透露着享乐气息的,称之为浓词艳曲也毫不为过!可以说是流于肤浅,就是纯粹的纸醉金迷。但是后期作品,包括将要亡国之际的词作,就很明显的融入了一些不一样的,更深度的东西。比如《相见欢》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首词中,李煜很明显的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一些理解,这在他早期的词作中是没有的,同时也是透过词来预示国家危亡的状况。被俘后,李煜的词创作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些词中,他褪去了早期的轻浮,在词中融入了对过往生活的追忆和反思,此时的词句,分量就变得很重。最著名的就是《虞美人》,很多人认为这是导致他丧命的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首词中有对时光的感叹,有对过往的追忆,整首词的风格是很深沉的,可以说,正是亡国的经历,让李煜的词中多了几分深刻,也更耐人寻味……
帝王的身份,词创作的才情,以及后来亡国的经历,或许就是这些,塑造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李煜,同时也正因为李煜的帝王身份,才让词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就像前面说的,这其中的种种,就是一种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