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关键是寻找应用场景。也就是说说决定新技术影响力的不是其技术的先进水平,而是找准产品定位,和市场需求的匹配。
做无人机的极飞企业在对航拍无人机(大疆),物流无人机(京东)等应用市场进行分析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并选择了边缘地带西部农村作为新科技的应用场景。
他们调整技术本身,适应市场需求。比如产品耐摔,抗农药腐蚀,适合农民傻瓜操作,调整农药喷洒精度。
他们甚至为农业制作信息系统,培训无人机操作手,深度参与并倒逼农业革命性创新和改造。
另一家机器人企业云迹也是避开了垄断竞争激烈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转头投身服务机器人。他们从场所和时间这两个维度选择酒店这个相对单一的应用场景,甚至通过酒店客人取外卖服务这个需求,把机器人只限定于酒店内部封闭式服务的应用场景,扩展到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
无人机在农业有了用武之地。机器人在酒店等公共场所大施拳脚。
要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技术和需求匹配只是一个要素,比如火爆的拼多多,他用拼团的低价模式迅速占领了只考虑价格不在乎品牌和质量的中老年群,在电商市场分到一杯羹。但一味以“穷人的创新”,极致降本的打价格战不是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速度为王的时代即将谢幕。
在工业革命时代,使福特汽车,美国崛起的不是发动机这样的核心技术,而是流水线这样的应用技术。美国之所以出现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和它的市场性格追求速度,标准化,崇尚平民草根精神相匹配的。
而在信息化时代,中国想要胜出,还得遵循“群众路线”——用强大的市场力量推动应用技术一起演进的战略。比如3D打印实现小规模量产,5G网络引爆AR/VR的新一代体验消费,治理雾霾的环保产品,和老龄化需求相关的养老产品。
企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领域的精通优势,掌握很多应用场景的信息,打通和其它行业的连接,进一步创造新需求,最终重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变革就产生了。
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推动力。找到内心最渴望的需求也是实现自我提升的第一步。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