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理论叫“短板效应”,或者叫“木桶理论”,它指的是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短板。但是有人不服,又提出了“长板理论”,它表示的是一个人不要总是重视自己的短处,而要集中精力提高自己的优势才能。这两种理论众说纷纭,各有道理:
首先来看短板理论。这里就用高考分数为例好了,在高考中,如果你英语不能及格,即使你其他科目都可以考满分,你仍然不能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这是短板理论。要注意到的是,这个木桶的板的长度全部是由你的分数决定的,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你决定了所有板的长度。所以当你的某一块板特别短的时候,短板理论就很有说服力了。
我们再转换一个角度,跳到职场里。你的位置现在从学生变成了程序员,假设你性格不太合群,于是你花费很多精力来试图融入其他集体。这时老板可能就会对你说,别花那么多精力去搞社交,多敲代码,把精力花在本职工作上。这就是所说的长板理论了。
在职场里的长板理论是相对于项目而言的,而学校里的短板理论是相对于你而言的。
因此,长板理论和短板理论其实是一个理论,区别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
在公司,在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的,多人合作的场景中,我们当然要重视自己的长板,让自己这块板在和他人协作的整个木桶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我不是说不重视自己的短板,只是想说,正常人都会存在或多或少但不致命的短板,而如果要想不可替代,就要在个人的长板,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上发力了。
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就是学习。
学习体验是经历一段旅程。起点是学习者现在的位置。终点是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
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获取一堆知识,更是让他们获得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以便做到那些在学习前无法做到的事情。
差距: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知识差距: 信息是学习者能够有效执行的必备条件。拥有信息本身并不能完成任何事情,只有当学习者使用这些信息去做某些事情,才能使信息本身具有意义。知识差距在于是否能够了解、掌握、储存,并有效地利用信息。
技能差距: 具备技能与掌握知识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通过不断的练习以达到熟悉的程度。 如何判断问题是否属于技 能?你只要问一个问题:不通过训练就可以成为专家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学习者的差距就与技能无关,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就知道要解决的应该是技能问题。
动机差距:知道如何去做却选择不做,就是动机差距。原因:并没有真正认同其学习的结果或目标/认为学习目标没有什么意义/由于焦虑或对变化的忧虑/心烦意乱或分心/不想努力/缺乏引导自身成功的规划。
习惯差距:多数人的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由习惯支配的,当人们兼有知识、技能和动机,因为习惯的存在仍会有差距。
环境差距:如果你希望一个人改变自身的行为,那其中的过程能够支持他自身的改变吗? 当学习者回到他们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否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如学习内容,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他们是否有所需要的相关资源以及技术?人们是否能够从改变中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改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吗?
沟通差距:有时候,人们不去做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指示。这并不是学习上的问题,而是沟通不良的问题。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有时候人们进行沟通但无法准确地传达,大家不清楚目的地,就会去往错误的方向。或者有时候,人们进行了沟通并理解了大家的方向,但是仍然不能充分地交流信息。
以下提问将有助于我们识别差距:
一、知识差距:
1.学习者达到成功前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2.学习旅程中学习者需要什么?
3.对于学习者何种方式的支持将会是最好的?
二、技能差距:
4.什么将是学习者需要练习以达到熟悉掌握的?
5.学习者的实践机会在哪里?
三、动机差距:
6.学习者面对变化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7.他们是否会产生变化的知识进行排斥?
四、习惯差距:
8.所有非与生俱来的行为都是习惯么?
9.有没有未经学习就已经形成的习惯呢?
五、环境差距:
10.环境中是什么阻止学习者达到成功?
11.需要什么以支持学习者达到成功?
六、沟通差距:
12.目标是否清晰地得到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