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本名陈懋平,1943年3月,生于重庆黄桷垭。1991年1月,她在医院用尼龙丝袜自杀,47岁。
三毛创造了一个神话,那个年代,她的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轰动,引发一阵“三毛热”。很多人认为三毛为情所困,最终因为荷西的死,把那个鲜活的三毛带走了。三毛曾说,我的爱情观就是我的人生观。
于是,我们常常忽略那个至真至性的三毛,一个追求灵魂自由的三毛。但其实,那个活着就要纵情绽放的三毛,特立独行的三毛,才更加动人。因为,活出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很多人心中的痛,也是人们始终割舍不下,却永远飘荡在远方的梦。
三毛父亲陈嗣庆说: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01要坚守爱与自由
三毛父亲陈嗣庆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后同长兄一样皆从律师之职。
但这个一般人眼中颇为艳羡的职业,却并未令他遂愿,陈父最希望的,是成为运动家,或者是艺术家。
有一次,父亲同三毛谈起自己的事业时伤感地说道:
你知道吗?爹爹一生的理想并不是做律师,爹爹一生想做的是运动家或者艺术家。当年祖父将爹爹小学一年级就送去住校,跟着一群英国老师,一直到念大学都是孤孤单单的。有什么理想也不敢告诉家里大人,大人说念法律就念了。
陈父将此话讲与爱女三毛,是想告知女儿一生要随心而为,不必受父母牵绊约束而埋没自己的心。
正是父亲的开明豁达,才让三毛有了后来无拘无束的气质和孑然独行的人生。
02人为什么活着
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追名逐利,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获得快乐,有的人不知为何而活,亦不知为何而死,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亦或认为活着本身就是无意义,活着就是存在。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彼此互不打扰的生活,各自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间数着时间度日。
但也有人不追求名利,不在乎得失,超越生,超越死,活得洒脱自然,随心随意。三毛就是这样的人。
听到三毛想去撒哈拉沙漠定居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认为这件事会成为现实。每个人都知道沙漠是危险的、枯竭的、干渴的,但在三毛心目中,沙漠一直是神秘的,是她莫名难以割舍的“乡愁”。所以,她去了,不仅去了,还在那里结了婚,把贫瘠与艰辛的生活过得津津有味,写出了一本有趣有料的《撒哈拉的故事》。
她才情横溢,不拘泥于世俗的活法,凡事只求心之所向。她的文字令许多人追捧,她的活法令许多人心生向往,觉得她敢想敢做,活出了真正的自己,活出了很多人想要却始终没有实现的梦想。
03每个人眼中不同的生活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
生活在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种模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各不相同。
三毛从小热爱读书,热爱大自然,在她数不清的旅程中,曾跌倒过,迷失过,痛苦过,但是那又怎样,她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人没有白走过的路,那些过去的经历,最终都成为今后抵御风霜雪雨,阻挡寒冰刺骨的铠甲。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使我睡眠安恬。我不住豪华的居所,这使我衣食有余。我不穿高跟鞋,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我不跟时装流行,这使我的衣着永远常新。我不赶时间的时候尽可能走路,这使我更加脚踏实地。我不懒于思想,这使知识活用。我不妄想,这使心清心明。我避开无谓的应酬,这使承诺消失。我当心地关爱他人,这使感情不流于泛滥。我苛刻地对待往事,这使人不必缅怀太多过去。我漠视无谓的闲言,这使我内心宽畅。我绝不过分对人热络,这使我掌握分寸。我很少开口求人,这使我自由。我不欠钱,这使我心安。”这是三毛对自己人生的要求。
我们不一定要这样,我们也不可能走与三毛同样的人生路,但是,追求真诚、简单、自由的人生,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随心而为,随性而行,在有限的人生时空中,将日子过得尽可能地丰厚,是每一个人心底的意愿。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苍白。
梁羽生评价三毛:“有些本来是含义美好的名词,用得滥了,也就变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满街走是一个例子,银幕、荧屏上的奇女子频频出现也是一个例子。我本来不想把这种已经变得俗气的头衔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没有什么更适合的形容,那就还是称她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应是‘特立独行’,按《辞海》的解释,即志行高洁,不肯随波逐流之谓也。”
愿我们都能做特立独行的自己。只要做自己便好。
(原创不易,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