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不喜欢战争片,看完之后的阴郁沉重,久久难散,梗在胸口,闷得慌。
看完《军舰岛》出来,雨下得很大。站在天桥上出神,喘息,借以缓解胸闷。抛开我们与韩国日本这个两个国家的各自得纠葛不说,至少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人如此憎恨日本。
(二)
回想起来总是难免唏嘘,我们从小被教育“勿忘国耻”好像只是一种口号一般。有些特定的日子里,全城拉响的防空警报,对于小时候的我们而言,更像是沉闷的课堂里的一剂调味,而失去了它原本警世的意味。
小时候我我们看的爱国教育电影,大多是表现我军的机智英勇,敌军的弱智滑稽,气氛总是鼓舞人心。高中时候,才去看了《南京》(《被遗忘的1937》),一部纪录片,陈述平实缓和,没有太多的故事去煽动情绪,但是观后的沉重感,至今不能忘记。好像是第一次明白了,那一场战争,是那样的惨无人道,是那样的不可原谅。
年轻的一辈不爱看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我们不能从各种“斗智斗勇”的情节中感受到胜利的成就感,反而有一种智商被愚弄的讥讽。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我们对于那场战争中的沉痛,体会太少。那些影视剧是拍给老一辈看的,那些在落后的时间里,被歧视被迫害的老一辈,看到这些加了buff的胜利,总能有扬眉吐气的快感的。
但是年轻的一辈,需要更多的是去感受战争的暴戾血腥。如果要大家“勿忘国耻”,那么要想给他们感受到耻辱。像《南京》、《二十二》这样还原历史的作品应该多一些,甚至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这种带商业色彩的影片,或许都比《鬼子进村》这类早期的片子好些。这里不是说《鬼子进村》不好,作为电影它有它经典的地方,但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它们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三)
《军舰岛》就给了很强的反战情绪,虽然影片的最后,还是不免俗地响起正义取得了胜利的主旋律。但影片一开始,那个小孩被鞭子赶进漏气的矿坑,最后被活活埋在坍塌的矿道里,观众的情绪从这里就开始被点燃。随着故事的推进,影片又用了许多的细节,去累积观众这些愤怒与悲痛。
被骗上岛的人们,无论之前是读书人黑社会还是乐团,男的一律被赶下矿,女的一律被当成了慰安妇,甚至是小孩;他们像牲口一样,被脱光衣服冲洗消毒,住着草席渗水的所谓宿舍,吃着比猪食还要差劲的食物,不是可以捞出活的老鼠和蟑螂;矿工们被剥削,稍不听话,就是无情的棒打甚至枪杀;矿道着火,第一件事是炸毁出口,以免火势影响其他矿道,而不顾里面是有多少矿工被活埋;知道日本战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屠杀岛上所有朝鲜人,烧毁资料,掩盖犯罪的事实。观众的愤怒一直被阴暗的画面,血腥的场景压抑着,所以最后的反抗,才令人沸腾。
影片的最后,一行旁白打出来,日本至今不承认军舰岛上罪行。日本对于二战期间发生的事情,好像都是这种心虚的态度,能否认就否认,否认不了就不再提及,好像时间可以冲刷掉这些罪名。日本的年轻人,除非有兴趣去翻阅那段战争的史料,否则很少有知道自己的祖先曾今犯下如此反人类的罪行。这或许是他们的政治态度使然,是他们的政治需要,但被伤害的民族不应该忘记,人类的历史不应该忘记。这无关民族情绪,这是人类的情绪,人类必须记住这些战争的黑暗,才能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样是战败的德国,就磊落的多,他们被教育要承认祖先的罪行,不一定是要赎罪,而是要警惕,不应该再成为那样残暴的民族。
当然啦,《军舰岛》毕竟是一部商业片,它在角色选择,情节设计上都非常的商业。除了国恨家仇这一主线,还穿插了一条患难见真情的爱情线和一条相濡以沫的父女情感线。志燮哦吧man得炸裂,他本不是走小鲜肉路线,恶狠的眼神,贲张的肌肉,真·行走的荷尔蒙;仲基哦吧就是帅,哪哪都帅,无话可说;值得一提的是剧里的小女孩素希,能演能唱,好得不得了,即使是在岛上劳役的日子里,还能跟爸爸撒娇,因为一块糖喜笑颜开,跟整部影片阴暗残酷的基调成鲜明的对比,真的叫人心化。
生活在和平的人们,应该更珍惜和平的幸福。
从来都不存在好的战争。
讨厌战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