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概述
作者:袁堂欣 谢志强主编
简介:从《菜根谭》中体现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与: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真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长续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号了中国几千年初始智慧的境地呢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第2章 栖守道德毋依阿权贵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第3章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第4章 心地光明才华韫藏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第5章 污泥不染机巧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第6章 闻逆耳言怀拂心事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第15章 脱俗成名减欲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第22章 云止水中动寂适宜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以上这两种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有飞翔的鸢鸟,在不动的水中有跳跃的鱼儿,用这种心态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达到了真正符合道的理想境界。
第27章 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第28章 无过是功无怨是德
为人处世不能够刻意去追逐名利,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对他人给予施舍不一定要求回报,只要别人没有怨恨,就是最好的回报。
第29章 忧勤勿过待人勿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第33章 放得功名即可脱俗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译文】 如果能够抛弃功名富贵之心,就能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如果能够摆脱仁义道德之心,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第37章 正气清白留于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 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第38章 降魔先降心驭横先驭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 则群魔退听; 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 则外横不侵。
第40章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 一染指便深入万仞; 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 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第44章 修德忘名读书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第48章 君子无祸勿罪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第77章 多病未羞无病是忧
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无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第80章 保已成业防将来非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 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第108章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第166章 君子立德小人图利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勤奋的人会设分注意加强道义和品德的修养,而世人却用勤奋作为解决贫困的办法‘简朴的忍耐对财务和金钱都很单薄,但是世人却以简朴作为演示吝啬的借口。君子修身立德的标准却成了小人营私谋利的工具,可惜啊!
第200章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第204章 乐极生悲苦尽甜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欲被乐心引在苦处; 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世人都把自己心中的欲望得到满足当作快乐,然而却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通达的人却以能够经受不如意的事为快乐,最后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换得了真正的快乐。
第216章 艳为虚幻枯为胜境
【原文】
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
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
【译文】
鸟语花香草木繁茂,山谷溪流中充满了艳丽风光,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大自然的虚幻境象;流水干枯山崖光秃凋零石面清冷,这样才是表现了天地之间的真实境界。
天地之闲因人而异
【原文】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译文】
岁月本来是很长的,而那些忙碌的人自己觉得时间短暂;天地之间本来宽阔无垠,而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感觉到局促;风花雪月本来是增加闲情逸致的,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人自己觉得多余。
盆池竹屋意境高远
【原文】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
会景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译文】
要想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并不在东西的多寡,即便一小池清水几块怪石,也可欣赏到山水间无尽的景色;领悟自然的美景不在远近,即便在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感受到清风明月的悠闲。
第219章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第220章 极端空寂过犹不及
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见之卓矣。
人可以停歇下来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停歇,不必等到万事俱备。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好时机,那就像人们婚礼虽然完成了,结婚之后不免又生出了很多事;出家的和尚和道士虽然暂时获得清净,可是他们的心中也未必能了却一切欲望。古人说:”现在能够罢休就赶快罢休,如果去寻找一个可以完结的时候便永远无法罢休。“这真是原件卓识啊。
第228章 进时思退得手思放
在平步青云、通达高升时就要做好隐退的准备,这样也许可以避免进退两难的灾祸;在得手时要考虑怎么罢手,这样才能避免骑虎难下的危险。
第229章 隐者多趣省事心闲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第230章 孤云出岫朗镜悬空
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 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第235章 出世涉世了心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 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超凡脱俗的办法,就应该在尘世中寻找,不必可以隔绝世人远遁山林;了悟本心的功夫,就在于尽心尽力中去体会,不一定要断绝与年使心如死灰。
第236章 云中世界静里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 芸窗中,雅听蝉吟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译文】 立在竹篱下面忽然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恍然让人觉得生活在神仙世界中;坐在书房里面忽然听到蝉鸣鸦啼,才感受到安静中蕴藏有无限情趣。
第258章 高天可翔万物可饮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草,何物不可饮啄,而鸱枭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枭者,几何人哉!
第259章 求心内佛却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中为不了禅师。
第264章 伏久飞高开先谢早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更高;或多盛开得越早,也会凋谢得越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怀才不遇的忧愁,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念头。
第265章 花叶成梦玉帛成空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树木到了凋谢枯萎的时候,菜知道茂盛的枝叶和鲜艳的花朵只是一时的繁荣;人到了死后盖棺定论时,菜知道原来追求子女众多财物丰盈是毫无用处的。
第266章 真空不空在世出世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能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真实境界,并不就能看空一切,执着于外在形相并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同样的,破除外在形相也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请问佛陀如何解释这个道理?身处俗世要能超脱于俗世之外,追求私欲是一种痛苦,断绝一切私欲也是一种痛苦,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好好修持了。
第270章 性天澄澈何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本性清明纯真的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身心健康;心中迷乱糊涂的人,即使谈佛论偈,也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
第272章 幻以求真雅中求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 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黄金从矿砂中冶炼出来,美玉由石头琢磨而成,这是说不经过虚幻就无法得到真实;道理可以在饮酒中秋的,神仙能在声色场中遇到,这是说即使高压也不能完全脱离凡俗。
第273章 俗眼观异道眼观常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第274章 了心悟性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第277章 以我转物大地逍遥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由我来把握和住在事物,那么得到也不会欣喜,失去也没有忧愁,这样感觉到整个人生都逍遥自在;让事物来控制奴役我,那么不顺利时会恼恨,顺利时会喜欢,一点微笑的事就能把自己束缚住。
第278章 任其自然总在自适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第281章 天全欲淡人生至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人心如果不生出私心杂念,何必要去观心呢?佛家说:“观心反而是增加修持的障碍。天地间的万物原本是一体的,何必等待人去划一?”庄子说:“物我齐一,是把本属同一体的东西分开了。”
第282章 悬崖撒手苦海离身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不能把握控制时,应该远离尘世的喧嚣,使这颗心不受欲望的诱惑,这样就不会迷乱,然后能够清明地体悟纯净的本性;如果内心的操守已经足够坚定时,又应该混居滚滚红尘中,使这颗心接受欲望的诱惑也不会迷乱,这样便能修养自己圆通的灵机。
第283章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嚣的人,往往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著于自我,刻意去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怎么能够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记的境界呢?
第288章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
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心胸宽阔,就会将巨大的财富看成瓦罐一样不值钱;心胸狭隘,那么一根头发也会看得像车轮一样重要。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 只以我转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
没有清风明月鲜花树木,就不成其为完美的大自然;没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就不成其为人的本心。只由我掌握万物,而不是让万物来束缚我,那么这些欲念无不是自然的机趣味,尘世的俗情也成为理想的境界。
第290章 一念不生处处真境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第294章 隐于不义生不若死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不是自己分内应得的福分,以及无缘无故的收获,如果这两者不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吊儿,就是人们故意布下的陷阱。在这种时候没有远大的目光,很少有人能不落入圈套。
第295章 根蒂在手不受提掇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自己掌握了牵动木偶的线索,任何丝线也不系乱,收放自由,行动或停止由自己掌握,一点都不受他人的牵制和左右,那么就算是跳出这个游戏场中了。
无事为福雄心冰融
一事起则一害生,故天下常以无事为福。读前人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天下常令万事平,匣中不惜千年死。”虽有雄心猛气,不觉化为冰霰矣。
只要有一件事情发生就会有一种弊病跟着出现,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不发生什么事情当作福分。读到前人的诗句中有:“奉劝大家不要再谈授官封爵的事,一个将军的功勋需要千万士兵的牺牲才能换来。”又说:“天下如果能常保太平,就是把宝剑放在匣中一千年也在所不惜。”读了这样的诗句,即使怀抱雄心壮志,也都不自觉地像冰雪消融一样化为乌有。
第296章 茫茫世间矛盾之窟
身在事中,心超事外
波浪滔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驾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第297章
不减求增桎梏此生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衍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
人生如果能减少一分事,就能够超脱一分俗务。如减少交际应酬,就能免除不少纷扰;如能减少一些言语,就能减少很多过失和责难:如减少一些操心着急,那么就少耗些精神;如减少一些小聪明,就能保持纯朴自然的本性。那些不求每天减少却希望增加的人,真是将自己的生命给束缚住了。
298章
超越嗜欲只求真趣
茶不求精而壶也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茶叶不要求最讲究,只要保证茶壶不干就可;酒不要求最醇美,只要酒杯不空即可。无弦之琴却能调出令身心愉悦的乐章,短笛不讲音调却能使我心情舒畅。纵然比不上伏羲那样的朴实淡泊,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的飘逸洒脱相比。
万事随缘随遇而安
释氏随缘,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则万绪纷起;随遇而安,则无入不得矣。
佛家讲求顺应因缘顺应自然,而儒家讲究保守本分,“随缘素位”这四个字是渡过人生苦海的宝船。大概因为人生之路茫茫无边,一产生追求完美的想法,那么各种纷乱的头绪就会不断;能够安然面对所遇到的事物,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怡然自得。
读书小结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一句话”云在青天我在瓶“。这句话我更喜欢把它解释成,你想扮演什么角色演好就行,不要纠结。不论是天空的云还是地上的我。不论是贫困富有、善良还是丑陋。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纠结,我们想要变得富有,但不敢追求,当敢于追求的时候却不得法,疲于奔命。所以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提线木偶,只要自己掌握了牵动木偶的线索,那么才可以跳出这场游戏。所以对于我来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这线索,在每一个当下。如果没有经验的话,我会通过犯错来验证,可是如果有别人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的话,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读书、反思,不断经历、试错。我知道,也许我不能完全掌握这线索,但我可以把握的是当下,在当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向左也好,向右也好,但不纠结、不瞎想。经验大成只是一个目标,而我有的只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