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每天都会背着他的小书包,开心地跳上车,然后大声说“上学去喽”。可是好景不长,他就闹情绪了,不愿意再去上学,而且还经常感冒,每天早晨起床会咳嗽,还说肚子痛,我们都认为他是初入校园,新鲜劲过去了,故意耍赖不想去上学。
可是两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早晨咳嗽,一到上学时间就肚子痛,带他去医院做了各项检,医生说肚子没问题,咳嗽是过敏性的,要坚持长期吃药,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吃药之旅,每隔两星期我们就去一次医院,医生给他配一些抗过敏的药,回家后吃两周,再去医院配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幼儿园中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仍然不愿意去学校,每次我们都软硬兼施,强制把他送去学校。直到有一天早晨,在送他去学校的路上,他竟然从电瓶车上跳了下来,这是多么恐惧上学啊。
我们胆战心惊地把他抱起来,和他进行了一次时间较长的交谈,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去上学,他才说他们的老师经常打人,她一不高兴,就用脚踢小朋友,用手揪小朋友的耳朵,有个小同学都被老师吓得不会说话了,以前不结巴,现在结巴了。还说那个老师没事就坐在座位上偷吃小朋友的东西,那些东西本来是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吃的。
当时我们只是认为那个老师太严厉了,让孩子对她心生恐惧,从而认为上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直到我读了《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才后知后觉地知道,这位老师带给孩子的心里压力和精神折磨,远远超出了我们成年人的想像,以致引发了孩子身体机能的混乱,导致他感觉头晕,肚子痛甚至结巴。
02
对于这些只有躯体症状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的作者,来自英国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告诉我们:只需要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的作者布拉夫曼(A.H.Brafman)是英国的医学博士,也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5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在玛丽皇后医院,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其家长的每周见面会,给有需要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指导和帮助。他的著作有《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还发表了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
布拉夫曼博士在《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中,以24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
03
那么孩子的这些情绪具体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首先:来自父母的行为、家庭或学校等外部环境。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这本书中,大多数的案例都属于外部环境原因带给孩子的困扰,从而让幼小的孩子们产生焦虑,带来生理上的一些“疾病表现”。
比如3岁半的杰里米,因为妈妈情绪紧张焦虑,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困扰,从而经常便秘;看到父母激烈吵架,担心父母会离婚,9岁的安德鲁大便失禁;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到孩子的情感发育,12岁的皮特表现出怪异行为。
我们从这些小孩子和大孩子身上,发现了一个共同点:父母的情绪和言行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 曾经看过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不管在外面有多劳累,回家打开家里的那扇门时,都应该开开心心的。把不开心的关在门外,走进家门就要面带微笑,因为孩子是极其敏感的,可以感知到家庭的气氛。
如果想让孩子心态平和,做父母的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或者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解读孩子。如果孩子有了情绪,那就和孩子聊聊不开心的事,确认孩子的情绪是因何而起,从而排除不良情绪,千万不要和孩子争辩对错,用大人认为正确的观点教育他,或者把大人的感知强压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看见了孩子的情绪,并正确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父母言行不当,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对环境感知又很敏感,就会找到自己的情绪出口,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从而变得越来越沮丧。
其次:来自孩子自身的内部原因,也会让孩子情绪紊乱。
就像《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的案例,8岁的简经常头痛、尿床,她用这种身体不适来表达痛苦,希望引起母亲的关注,以获得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当她得到了妈妈更多的爱后,这些身体“症状”就不治而愈了。
还有3岁的伊芙,白天黑夜都会尿裤子,原来只是想让父母知道她的忧虑。
04
孩子是何其单纯,又是何其复杂,只要我们理解了他们的所想所需,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布拉夫曼博士总结道:想要消除孩子的症状,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当这些患有不同程度疾病的孩子,在经过全科医生的检查后,被转诊到布拉夫曼博士这里时,布拉夫曼博士都会耐心地与孩子交谈,然后让孩子画一幅画,这些画在《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屡屡出现。孩子的画在别人看来是涂鸦之作,但是在布拉夫曼博士眼中,就是孩子的病历卡,他能从孩子的画中解读出孩子的情绪,找到孩子焦虑之所在,然后循循善诱进行引导,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疗伤。
第二:帮助父母明白,如何根据孩子的症状去解读孩子的情绪。布拉夫曼博士会和孩子的父母详细交谈,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孩子的成长环境,并把孩子在画中表现的信息和家长进行交流,让父母明白孩子的情绪导致的结果,让父母根据孩子的症状去了解、帮助孩子。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的案例,最后的结果都是,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布拉夫曼博士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如果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知道孩子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让孩子和父母知道这一事实也非常重要。
相关搜索
幼儿园
2018头条记忆
呼吸道疾病
英国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