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老师曾对学习的概念进行过总结: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三个重复的“学习”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思,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代表学习的本身;最后一个“学习”是动词,表示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或技能。总的来说,要先学会学习的本身,再去学习其他的东西。
自古以来,学习都是一件备受推崇的事儿。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人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书学习,一直学到大学。当然,还有一些终身学习者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他们认为人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然而,当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忙碌地学习着各种知识、技能时,却忽略了学习的本身。换句话说,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学习的本身,便匆匆地去学习其他东西去了。殊不知唯有掌握了学习的本身,才能使得学习更加高效。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网友们发布拍摄的美图,自己也想去学一学摄影;明天看到网络大神做出美轮美奂的PPT,自己便摩拳擦掌,嚷嚷着要去学;后天,发现了许多好书,于是忍不住买买买,发了一个朋友动态后,便永远沉寂在书架上。
到头来,发现自己拥有了不少的学习资源,却只是当了一回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总是嚷嚷着学习,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却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
如此种种,皆是没有学会学习的表现。学会学习的本身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比起学习更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学习更高效?
学习无非就是为了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当我们能解答出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学习本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剩下的,则要不断地行动与精进。
1.学习为了什么而学?
没有目的性的学习犹如吸毒,不但学不到东西,而且还会沉溺在自我欺骗之中而无法自拔。我们SCW(说话改变世界)社群曾经就有一位小伙伴深受其害。这位小伙伴特别爱学习,经常给自己制定各种各样的目标,每天都会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比如读书、练口才、写作等等。
最终,以至于如果哪天不学习都会觉得浑身不舒服,甚至会有负罪感。然而,他是如此的勤奋,却没有将真正想要学习的东西学到家,还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当中。后来在Tom老师的点播下,学会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好转。
你发现了吗?目的性越强的学习往往越有效。因此,想要去学习点什么?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学?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应该要去做一个什么样学习计划?当你想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自然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学习现象,也能避免成为无谓的知识搬运工。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泛滥的时代,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知识也是最廉价的。因此,学会学习必须要先学会做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分解学习目标,去挑选自己真正想要学习的知识来学习。
比如,你想学写作,那么就一定明确这个目标,不要再学东学西,好好把时间花在学习写作的基本知识上,先去了解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然后,则要开始行动写东西,每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写多少字,一个月写多少篇文章,预计一年后写作的写作水平达到什么程度?等等,以此按计划执行下去。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最终都逃不过“致用”二字。从广义上来理解,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来说,学习无非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儿嘛。
2.学习应该学什么?
既然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儿,那么我们想做什么事情,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们应该学什么东西?更严格点来说,是价值观和使命决定了我们要让去学习什么?
日本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先生原本是体质肥胖的人,从前由于每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重才控制在稳定状态。他刚刚成为专业小说家那会儿,过上了从早到晚伏案写作的生活,体力逐渐下降,体重则逐渐增加。因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不知不觉香烟便抽过了头。据他陈述,那时候一天要抽60支香烟,手指熏成了黄色,浑身上下都发散出烟味。为了身体健康,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于是,1982年秋天,村上春树先生开始学跑步,这一跑竟然跑了27年。
正因为村上先生热爱跑步,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去学习跑步,开启了长跑生涯。他将跑步的习惯融入生活的日常,成为跑步小说家,还写出了惊世力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学习要有目的性,有所学,有所不学。你的价值观和使命往往决定了你要学去什么?而不是看到好的学习资源就去学习。知识与技能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合不合适。
别人是摄影专业的,学习摄影能提高别人的专业技能,而对于门外汉的我们而言就不一定会有帮助。同样地,别人学做PPT源于热爱,对于只是单纯欣赏作品的我们而言,并不一定会有益处。若盲目地跟风学习,很有可能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收效甚微。
因此,学什么知识技能,因人而异。想学什么,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使命来把关,挑选出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知识与技能来学习,而不是学东学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学习应该怎么学?
提到怎么学习,各种鱼龙混杂的学习方法就会蜂拥而至。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太聚焦于学习的方法,忽略了整个学习的活动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习者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实际上,学习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进行顺利、高效学习的第一步。试想,一个病人会好的学习状态吗?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学习效率会更高效吗?很显然,臣妾做不到阿!所以说,学习应该是一种由生理到心理再到学习方法的系统过程。
(1)拥有良好的生理状态
学习应选择自己的精神最饱满的时间段来进行,比如早晨、晚间等时间。学习既是一种体力劳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一定注意要饮食,储备足够的体力和能量。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地运动一下,放松一下。
(2)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是人与动物心理区别的根本标志。自我意识能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学习动力,而自我控制能让我们抵制身边的干扰因素,更加专注。除此之外,潜意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性的成功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学习起来更有信心。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使得学习事半功倍。
(3)学习方法
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大抵的方法也大同小异。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为:获取知识、领会知识、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显然,体系的学习方法会更加有效。关于学习的方法论实在太多,在此不做赘述,欢迎大家评论补充。
4.应该如何应用?
学习是为了致用,为了把事儿给做好。因此,应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高效的知识运用至少包含着三个层次。
第一层应用,直接套用知识,将知识转变成方法论。就拿学车的例子来说,学车之前要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因为这些知识类的规则将会在未来的驾驶当中指导着我们如何规范驾驶动作。
第二层应用,将形成的方法论应用于实践。在学车时,教练总会传授一些方法论给我们:上车前,先系上安全带,打转向灯,挂档,松手刹……我们听起来好像全掌握了,可一轮到自己亲自操作就懵逼了。为什么?所有的方法论自有一套标准,是死的,而实践过程总是千变万化的,生搬硬套方法论就会显得行不通。因此要活动方法论来灵活应对,在不断的试错中将技能训练得更加娴熟。
第三层运用,将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方方面面。运用的最高境界自然是一通百通。一个懂得迁移知识与技能的人,能从学车中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学习其他的交通工具上。这样的人往往学习能力超群。村上春树先生将跑步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写作上,成为伟大的作家。美国天才学者乔希·维茨金能够从象棋高手向太极高手转型,靠的也是强大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能力。
看似简单的学习,竟然藏着如此精深的奥秘。学习是一门艺术,学会学习的本身比学习更重要,你真的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