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要允许自己表达出来,如果我有很强的“嫉妒”,那我就要知道,情绪是来告诉我事情的,嫉妒告诉我:“我很想有一个东西,但是我又没有,所以我很想要,就会嫉妒。”只有看到情绪的时候它才会安静下来,不好的情绪是一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比如如果我嫉妒别人有什么东西,我可以化悲愤为力量去努力得到,多赚钱去争取,这就是情绪带给我的。另外,我也可以去接纳“我可以没有”这样一个事实,这样才是看到了,这样情绪才能帮助我。
2
原生家庭图首先看的是关系线,先注意的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应影响孩子的亲密感,如果父母关系好,孩子就知道怎么与别人亲密,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但是如果父母关系恶劣,那孩子就不知道怎么与他人,怎么和自己的爱人亲密。所以很容易走极端,过于亲密,也就是黏人,越过界限而不自知,让自己痛苦,让别人也痛苦。也可能过于疏远,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并且对亲密会有阴影,觉得亲密的话就会受伤,为了保护自己,那就最好不要和任何人亲密。这两种都不好。
父母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感”,父母关系好,孩子就知道负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就可能为了让父母开心而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多做家务。其实孩子希望是讨父母欢心,比如妈妈经常抱怨爸爸不做家务,孩子就可能会多做一些,把爸爸那一份也做了,希望妈妈就会对爸爸好一些。但是家务肯定只是夫妻生活不稳定的表层原因,他们肯定有内在的问题。
所以孩子帮忙做家务不可能缓解父母之间的问题。那有可能就会做得更多,承担在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事情,但问题仍然不会解决,于是就做得越来越多,希望自己是家庭的“拯救者”。但是作为孩子,你不可能去拯救父母,所以婚姻的时候就会找一个很弱的男人,希望拯救他,但是丈夫肯定不希望你来指手划脚,夫妻生活通常会很糟糕。有了孩子以后就会想拯救孩子,对孩子有过度的要求,于是母子关系也糟糕。
另外一种情况呢就是孩子发现自己怎么做都不可能帮上忙,于是就不做了,这不关我的事,干脆放弃,于是变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第三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一个家庭,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天天吵架,孩子当然会没有安全感。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有三个影响,一是亲密感,二是责任感,三是安全感。
3
看完父母之间的关系连线,第二看爸爸和我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好,那会影响我的价值感,会觉得我是一个不重要的人,没有用,可有可无。
第三看妈妈和我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安全感。
4
连线看完以后就看描述词,特别是第一个词语很重要,放在最前面肯定是最重要。另外就是对词语的解读
比如说如果孩子觉得父亲或者母亲偏心,那就会觉得不被爱,感受不到重视,觉得是个输家。之后在生活中更容易争夺胜利。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词语有“孝顺”,特别是如果放在第一个词语的话,那就要注意爷爷奶奶对这个家庭的影响大不大。
另外,从描述词来分析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年龄上推测对父母/孩子心理上的影响。
但是这些还没有理解成一套系统,还要继续去理解。
5
醉酒父亲对女儿的影响。
一个男人,酗酒,那么对家庭能承担的能力肯定比较低,妻子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妻子肯定很难快乐,所以夫妻关系肯定有问题。如果家里又一个女儿,妈妈对丈夫会有很多情绪,这些情绪就都会到女儿那里去,所以母女的关系就会亲密。
妈妈就会跟她说爸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那她和爸爸的关系也会有问题。但是孩子天性又是渴望和父母联结的,所以女儿一定希望去拯救爸爸,但是爸爸酗酒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子女怎么会看得懂呢,所以一定不会有用。但是她在结婚时,就会去找一个和爸爸气质类似的人,经过调查,其中2/3的女儿都找了一个酗酒的丈夫,于是又会重复这种模式。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女儿,不应该做“拯救者”,而应该去做“终结者”。可以不控制女儿,可以不指责丈夫,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这种模式不在女儿身上延续。
6
今天上午最大的收获就是专门理解了“焦虑”这个词。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我”,也就是一个想成为的人,而这样的角色通常来源于父母的塑造。但是我们心里还有一个“我眼中的我”,它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也是一个主观看法。比如说高考以后总有学生因为考不好而自杀,而那些觉得没考好的学生肯定不是成绩最差的那些。对于他们来说,“真实的我”其实已经很好了,只是“我眼中的我”不够好。
当理想中的我和现实的我有差距的时候,人就会焦虑,所以如果要解决焦虑,那就让“理想中的我”和“我眼中的我”重合就好了。放下期待,调低“理想中的我”的形象,接受自己目前的情况。比如说“我今天的收获已经是现在的我能有的最高水平了,三年以后我肯定有进步,但是我接纳自己现在已经是现在能有的最好的情况了。”
另一个方法就是提高“我眼中的我”的形象,我真的很差吗?我真的不帅吗?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比如说马云,他其实长得实在不算好看,但是他对自己贼有信心,觉得自己很帅,并且他是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就是长得很帅,信心十足的相信自己。
7
下午在讲个案,因为所有个案涉及隐私,并且我也不关心别人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记录回避了所有案主的内容。只从老师的思路,谈话方式来理解,进行学习。
先是秋静老师带领一个学员进行咨询,但是她的语气超级无敌温和,我听起来有种怪怪的感觉,难怪不同的人会挑不同的咨询师呢,不仅是性格相匹配,连声音都是有不同的。她先问学员昨天的感受,然后就抓关键词,就会问:“你为什么会觉得爸爸这样呢?”这样一直问下来,外行看热闹,我一直在试着去理解她的整体思路,但是觉得她好像一直在问,并没听出来她的引导方向,不过好像案主也没什么目标。
所以整体结束以后我一团蒙。之后林老师做了总结,让案主说三件
“你作为一个父亲,觉得你比你父亲做得好的事情。”
并且让他的“父亲”的角色告诉他:“听到你这样,我感到很开心,很骄傲,很有成就感。”
然后让他的孩子告诉他:“你做了什么什么,我很感谢,你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之后又让他说三件:“你作为一个父亲,觉得你和他相同,需要感谢他的事情。”
这部分应该是让他也看的父亲做得好的地方,不能一味否定。
8
第二个个案开始就是林老师亲自来带领了。每个学员上台后都是先了解昨天下午做了什么事情,了解完成前后又什么觉察。再了解案主想要的是什么。案主会说很多具体的事情,然后林老师就一直引导,引导他去找到他真正需要处理的点。怎样的才是真正的点,我完全感觉不到。
第二个案主的时候,林老师引导以后,帮他把话说出来:“爸爸,有一些在我心里很久,我很想告诉你的话。首先,你对我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你在我心里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你能看到我。单单是看到我就能给我很大力量。如果你觉得我做了一个事情,觉得我很不错,只需要告诉我很不错,我对你很重要,那我就很满足了,我真的太渴望得到你的肯定……”
之后还有一个学员,林老师让他说:“爸爸爱我,这是真的。”还有一个让他说:“妈妈,我不愿意,我不要,我做不到。”但他们很难把这话说出来。
这其实说出来不难呀,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就很难,前面铺垫很多故事,就是找到这个点。为什么就看得到这个人的问题在这里,那个人的问题就在那里呢?我完全是雾里看花的感觉。
林老师说,之所以让他们说出来,是因为要先在教室里做出来,身体会有记忆,这样回家了才有可能做(也不一定)。
但是我看到,不管他回家会不会做什么,或者不会做什么,案主自己的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改变外在很难,但是永远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感受变了身边什么就都变了。就像那6头羊的故事一样。
9
晚上是邱静老师上课,讲心理营养。
安全感不足的时候会更喜欢控制,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安全感不足来源有三个,一是父母关系,二是母亲的情绪,三是父母是否允许我“独立自主”
提高自己安全感的方法有三个,一是经营好夫妻关系,二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三是做选择的时候“独立自主”。而处理好自己情绪的方法有四个:一是学习情绪管理,上课也好,自己看书也好,反正是这方面多学习。二是处理原生家庭的未了情,这一件是很难的事情。三是处理创伤事件,可能这种事情在以前对我有过一次伤害,所以我每次走进这种情境的时候就会带动这种情绪,所以必须要先处理创伤事件。四是做自己的好父母,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
独立自主不是说我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这不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说的是有选择的权力。我能自己选择,我会自己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10
发现她讲课形式是先说结论:“心理营养有五朵金花,这五个分别是……”然后再一个一个解释,一个一个分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别人就会怀疑,真的有吗?为什么是这五个而不是另外五个?会不会有第六个?等等等等。而林老师讲课的时候就是从推断开始,毕竟这个是林老师自己的创新,所以她的思路当然比别人更清楚,为什么是这五个,分别怎么来的。什么时候需要什么,爸爸主导还是妈妈,等等。
这个暑假课程我也变成先讲结论,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解释。这么讲会更轻松,但是觉得对学生不好,学生相信是这样完全出于对我的信任,出于感性。这样的话对他们理性思考会有影响,一种是:“我看到了事实,通过分析得到结论。”一种是:“因为老师说的。”所以以后在这方面还要继续提升自己。
11
我一直有表现自我的潜意识,跟陌生人沟通的时候忍不住就想明示暗示自己很厉害。
就像某北大毕业生,跟任何人交谈任何话题,一定会在两分钟内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北大毕业的。
自察觉得可能是价值感不足,所以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欣赏认可。但是今晚听邱静老师的课,发现她也会这样,有一个例子讲完以后多加了几句之后别人如何给她送花,很感激她。也讲了几个自己很受市民欢迎的例子。我才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她这么专业的心理专家都有表现欲,更何况我呢?放下就好了。
Ps
之前学习父母要和孩子做关系,重点在于“三不做一做”,其实这个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我和任何人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这一句话。不说话伤自尊,不说话羞辱他,和他交往的时候不焦虑。
昨天讲的第三条是“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得以成功地应对及成长。”
这句话很长,今天陈校指导以后理解了,这里说的内在资源就是指生命力,就是说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有足够能力去独立应对这些问题。
除非,生命力被抑制了。
如果孩子的天性被抑制,生命力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那么能量就会不够。而生命里被抑制反而恰恰是现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常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