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在办公室宽大的老板椅上,处理完该签的文件、该读的资料、该抄的笔记,合上电脑,跷起“二郎腿”,用一次性打火机点上一支中华烟,听着窗外车水马龙合奏的交响曲,在香气溢人、袅袅升起的烟雾中,百无聊赖地浏览网上的“孔夫子”书店。
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于我而言,唯有吸烟才能缓解压力。实际上,我最喜欢抽的是烟斗,只是抽那个东西需要专门的家伙什,还要有烟斗架、烟丝盒之类的“陪嫁”,阵仗太大,而且味道独特,一般人欣赏不了,不适合在办公室这样的场所使用。
当那裂了几条纹的华为手机上跳出《额尔古纳河右岸》字眼时,我顿时似被一股神秘力量施了魔法、念了咒语,说是好奇心也好,说是潜藏已久的欲望被点燃也罢,灵动的驯鹿、貌美的鄂温克女人、茂盛笔挺的白桦树、巍峨连绵的群山、汹涌而不失温柔的河流……,高清的鲜活图景不停地在脑海闪现,其中当然少不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赶紧用微信支付购之,好一睹为快。
纸质书籍可以写写画画,更易让人沉浸其中,这是电子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也许我的读书习惯已经落伍。不过,就像人终生脱离不了小时候的味觉一样,习惯一旦养成,后期是很难改变的。
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迟子建。说实话,我孤陋寡闻,以前读名人传记居多,读文学作品很少,更是从未读过迟子建的作品。初次见到此名,还以为是男士。待书不几日到后,翻看简介,才知迟子建原来是位大姐姐。
可能是我生于中国、长于中国,自以为对祖国风土人情相对熟悉之故,过去在读国内文学作品时,总觉兴趣不足。后与社会接触多了,同时广读不同小说,不断了解各类人群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从社会细部越来越发现人之为人的奥妙,自此,对国内小说的兴趣渐增。
这也说明,人的行为实践与思想认知确实存在互动,不到一定境界,一个人难以准确理解自身所生活的社会,也不可能读懂已达此境界之人所著的理性作品,自然他也更不可能科学地将当前这个社会的真貌述之笔端。
读正文之前,最先吸引我的是文后所附的“跋”---“从山峦到海洋”。先把正文的外围“扫清”,是我读书的又一个习惯。在“跋”中,迟子建详细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诞生。这个历程既是肉体的活动轨迹,又是情感的萌发、积聚和倾诉之路。
一个优秀作家,除具备了高超的写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善于对社会进行多维且追求本质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剖社会、揭示真理和人性。此文迟子建所思考和揭示的,也许正如“跋”中的一句话,“他们大约都是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碾碎了心灵、为此而困惑和痛苦着的人!”
3
神秘,是本书最具诱惑力之处。它一方面体现在鄂温克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上,住“希楞柱”、养驯鹿、猎“堪达罕”、随季节搬迁,以及独特的语言等等;另一方面,法力无边的萨满通过跳神治病救人,一代传承一代,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畴,是用当前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使其字里行间似乎总是弥漫着祭祀时焚香、燃烛和烧纸产生的味道不可名状的烟雾,而且贯穿本书始末。
神秘带来的幸福,人们容易忘却,但神秘带来的悲哀,往往令人刻骨铭心。女萨满妮浩,为了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付出了沉重代价,先是大儿子果格力从营地附近最高的一棵松树上坠落,后是大女儿交库托坎被大马蜂蜇死,再就是小儿子耶尔尼斯涅被河水卷走,最后是那个尚未降生的男婴连被命名的机会都没有。小女儿贝尔娜为了不让悲剧降临到自己身上,带着恐惧离家出走,直至妮浩为大兴安岭求雨,唱完生命中最后一支神歌,她才回来参加母亲的葬礼。悲剧一个接着一个,让同样拥有子女的我心神颤抖、不忍卒读。
我想,现象之所以神秘,正说明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哲学上说世界万物都是可以被探知的,但人类一代又一代地只是走近真实,而没有也不可能见识到全部的真实。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许,正是这种好奇,才使得此书的诱惑力如此之强。 作者通篇讲述种种神秘,实际表达的是鄂温克文化的古老与珍稀。钢筋与混凝土,定居点和医院,似乎代表了社会的种种进步,也似乎超越和拯救了鄂温克文化。但历史从来不会远去,文化从来不会消弥。没有记载的历史只是在等待挖掘,没有文字的文化只是在短暂酣睡。长河奔腾不息,落日依旧轮回。今天我们为之骄傲的文明,也许只是文明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