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去电影院看了《嫌疑人X的献身》的朋友一样,走出影院后都想第一时间把东野圭吾先生的原著再拜读一遍。不是因为电影挑动了对原著的情怀,而是苏导的这部《嫌疑人》和原著之间确实夹杂了太多的违和感。
不谈拍摄技巧和叙述手法,因为和上一部《左耳》相比,苏导这次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你可以说《嫌疑人X的献身》用的事张鲁一、王凯和林心如,而《左耳》都是些神马鬼……
苏导的《嫌疑人》试图尽可能的保留原著的内容,除了不可撼动的主线剧情以外,导演并没有强行加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在这个不带几个流量小花小鲜肉都不好意思拍电影的时代,看着《嫌疑人》里少到略显寒酸的龙套戏份,不禁感叹一句,拍电影都不带些票房神器,苏导还真是自信。
不少朋友说这电影看着有种莫名的别扭,却说不清别扭在哪。确实日此,然而细想后,笔者似乎找到了线索。“别扭”正来自于苏导的“遵循原著”。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人物、场景、思维、性格、甚至意识形态都有一个特定的范围,那就是——日本。虽然从上海飞到东京只有短短的2个小时,但历史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差异性,让中日两国国民的“三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原著之所以能让中国读者接受并且产生认同感,依靠的是大量的内心描写和环境描写,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消除“排异感”是需要时间的。
而一部电影,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去除主线故事,留给苏导把一个日本人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搬迁”来中国并且让观众相信这就是中国人在中国的故事的时间不多了。因此,我们对张鲁一“为爱顶罪”表示不能懂,对林心如不自首表示不能懂,对王凯不近人情表示不能懂就都说得过去了。
苏导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把原著中林心如的角色两次离婚的叙述屏蔽了,也为她做陪酒女的经历打了“马赛克”,并且在原著中她并不是像电影中那样对张鲁一的自黑计划一无所知,诸如此类的善意改编,只是为了让林心如的角色能更多的被观众所接纳。
当然也有不太合理的改编,比如张鲁一角色的人物设定,在原著中是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猥琐大叔”形象,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所以在林心如一次巧合的“搭救”后对她有了初恋般的好感。张鲁一的演技可以规避不少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却是“太帅了”,就这样的相貌还长期得不到关注和爱,骗鬼呢?
苏导的《嫌疑人X的献身》目前在豆瓣评分6.6,属于可看可不看的水准。不愿为票房买单的朋友,不妨把原著品味一番。
(本文来源Neet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