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句摘录:
①我相信,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中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②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③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④这种巧合说明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
⑤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⑥什么是信息?它有哪些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同的知识、智慧和学习方法?每一种形式会产生怎样的精神作用?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不同的信息形式是否有不同的道德倾向?信息过剩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知道存在信息过剩?崭新的信息来源、传播速度、背景和形式要求怎样重新定义重要的文化意义?
⑦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读后感悟:
每每当我读完学界敬为经典的书目之后,我都会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敬佩于学识大师对于社会表象下深层本质的敏锐洞察力与前沿预见性。
尼尔·波兹曼就是如此一位拥有锐利洞见的媒介文化研究大师。
『娱乐化的媒介』
在这本书中,尼尔·波兹曼将批判重点放置在媒介的娱乐化。他指出,每一种新兴的媒介都会对文化进行再创作,会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也就是“媒介即信息”。同时,媒介还在我们不经意间,改变创造着超越其工具属性之外的意义,也就是“媒介即隐喻”。就是这些隐喻,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慢慢改变着我们对于世界思考认知的方式。
电视这一媒介便是如此,这一媒介工具的诞生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属性。电视将视听结合,所以这一媒介工具追求的便是感官上的刺激。是与之前严肃的印刷术大为不同的。他的展现形式便预示着会打破人们之前的逻辑思考,而转向感官刺激,娱乐沉沦。这一媒介在不知不觉中将本应严肃的公共话语,如新闻、政治、体育、教育等事业转向了娱乐轻松,成为了媒介影响下娱乐的附庸。并且随着电视的发展愈演愈烈,使整个世界的思考方式都变得轻佻娱乐,使人们不再愿意去思考去推理,不再愿意去静心分析一本印刷下的逻辑作品。而是心甘情愿的沦为娱乐情绪的傀儡,沉沦于那些会带来一时感官刺激,精神放松的电视娱乐作品。逐渐失去了思维能力。
也就是这种媒介推动下的惯性,使我们有时即使有所反思,但却无能为力。这便是本书的重点,对于媒介娱乐化的批判,而非对于娱乐产业的批判。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在当下这个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各种娱乐软件、媒介工具的普及,我们似乎在“娱乐至死”这条路上越走越深。各种快销性的影视作品越来越缺乏文化底蕴,而是追逐平庸狗血。各种媒体软件的兴起,使人人在网络中拥有了隐匿性的身份,加剧了轻浮混乱的网络文化的发展。各种诸如快手抖音类app的兴起,加剧了人们对于表面精致短暂欢愉的沉沦。甚至是一国总统,也有在社交媒体上哗众取宠的表演性发言。种种迹象都警示着我们,世界的文化越加发展成了一个“缤纷却又杂乱”的滑稽场。它看似迷人,看似包容又丰富。实质上却又如何呢?
当越来越多的人臣服于媒介带来的娱乐化,又有几人能看到笑声下的悲声呢?又有几人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思考文化本质呢?又有谁能举起号角,叫醒沉沦的人们呢?又该如何去找到一份“救命良方”,拯救这慢慢沦落于“麻痹娱乐性”的世界呢?
我们虽身处“娱乐的世界”,但万万不能沉沦。要努力去追求“光亮”,去感悟,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