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系列知识—认识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1.什么叫中风?中风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中风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包括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因这类疾病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变化莫测,古代医家类比而名为中风,现代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1)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栓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阻塞,造成局部缺血。前者称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脑细胞坏死,即缺血性脑梗死。
(2)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有两种情况。一是中风引起的脑局灶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缺血有关。二是无脑部病征的中风,往往在颅脑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脑部有中风灶,这种中风被称为“静卒中”。
2.什么是混合性中风?
混合性中风是指一个患者的脑内同时发生出血和缺血两种病变,这样的情况有两种。
(1)脑梗死患者可以因为梗死区域发生出血,造成出血性梗死。这样,患者就同时有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的中风了。通过CT检查,如果在原来低密度灶的部位出现高密度出血灶,即可明确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血管痉挛,造成供应区的缺血和梗死,可以在出血后短时期内出现,或者出血以后的4~20天出现。表现为出血后或发病数日病情基本稳定后,意识障碍程度再度恶化,出现偏瘫、失语等。它是导致症状加重以至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复查CT,可以发现脑内低密度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