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
在人类尚未开化的时候,人们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肚子。
就像动物一样,吃饱了就不会去做多余的事。
事实上天地万物的本能就是让自己能够好好的活下去,这是自然界最其本的生存法则。
但是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件事之后,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其它想法。
比如:自己住得舒不舒服、穿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能不能过得更好一些等等。
这种想法每个人都有,所以说这就是人类所共有的惰性或劣根性。
问题是,如果你拥有了最好的环境,那么别人就只能选择次一等的。
比如洪荒时代,人们不会自己造房子,遇到危险或雷雨天,肯定是需要找个山洞躲起来的。
当周围只有一个山洞,你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别人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如果他也想拥有和你一样或者比你更好的环境,那他就只能是付出更多代价或者干脆直接把你的变成他的。
这就产生了纠纷、争抢,而争抢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大道”这个词简单的讲就是适合大众生存的道路(或称法则、规则)。
在这种规则的限制下,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拥有相同的生存条件。
这个时候有人产生了自私的念头,本来粮食只够一个人一碗的量,但是有人却抢在大家前面多吃了一碗,于是直接导致其他所有人都只能少吃一口;
如果贪心的人多一些,那就会有导致其中一部分人吃不到东西或吃的更少,这就影响到了其它人的生死存亡。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不遵守规矩,脱离了最初的约定,那么就代表这个约定失效了,用天道表示,就代表天道被废弃了。
没有了这个约定,自私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最终纷争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有人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同伴被饿死,愿意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同伴,这就是仁义。
仁义这两个字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代表仁爱与正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仁义两个字可以理解成把一个人的口粮分成了两份,然后放在一个锅里大家一起食用。仁字代表两个人,义字像一口锅中只有一份食物。(很傻的比喻,但是很形象)
也就是说,仁义这个词是因为大家都不守规矩,然后有人不忍心才出现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智慧出,有大伪”
随着人类的智慧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想得到的东西也变得也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想获得更多的资源,仍然和上面说的一样,会损害到别人的利益。
而损害别人利益会遭到大多数人的不满,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小手段、小技巧,通过这些手段或技巧来掩盖他的真实目的,从而使自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伪字代表虚假、不真实。也可以理解成不合法。
是指一个人有意去做一些能够掩盖本来面貌的或者称之为虚假的事。
这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补救措施的一整套方案才可以具体实施。
也就是说,能够想出这种办法的人一定要聪明,也就是说要有智慧。
反过来讲,正因为人们有了智慧,于是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虚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而智慧这东西,并不只是用来对付外人的,有时候,如果这个人觉得自己在家里得到的待遇不公平,同样也会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比如现在的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个玩具,会说慌、耍赖、哭闹等等。
而成年人更加过份一些,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想方设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损害亲人的利益。
如果家里人口众多,其中一人起了心思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别人的也会跟着生出同样的心思。
这就导致了众人各怀心思,也就会变得不和睦。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谁更加顾全大局、谁更加自私自利,也就区分出了谁更孝顺、谁更仁慈。
也就是说只有在亲人不和睦的时候,我们才能分辨出谁更有孝心,谁更仁慈。
孝[xiào]:从爻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也。顺於道,顺天之经;循於伦,循地之义。(这段从字典中找到的解释,我竟然没看懂它说的到底是啥意思)
我个人认为:
孝字是“老”和“子”的结合。老字可以理解成用匕首在土下挖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截身子已经被埋进了土里,基本上失去了某种“行动”能力,这就是老。这个时候,他的孩子站在坑里抗着自己的父母不让他们继续往下掉,这才是孝的感觉。也是中国俗语中“养儿防老”的来由。
从孝字引申出教字,教是以文字讲孝道。告诉那些不懂得孝顺的人:有人站在坑里抗着自己的父母,防止自己的父母掉进坑里,你应该跟他学习。(反文正好表示反着的文字,代表那些不懂孝道的人)
【说文】慈,爱也。从心,兹(cí)声。
慈字代表和气、善良,代表仁爱。
这种解释同样让我觉得无法清楚的表达天下父母心。
所以,我更喜欢把兹字看作是草字头下面两个幺字。幺字代表小的意思,也就是两个小草。
兹字下面加一个心字代表两个小草长在心上。如果我们把小草看作孩子,整个字就代表两个孩子长在心上。
我觉得这种说法更能让人体会“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这句话。
(说的有点乱,但是却让我心中对父母有了更深的印象,有种想哭的感觉)
“国家昏乱,有忠臣”
同样的道理,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这个国家一切都好,没有出现外敌入侵,大家都是各顾各的,谁也不影响谁。
一旦遇到了外敌,有的人会直接逃跑、而有的人会拼命抵抗,这个时候,为这个国家拼命抵抗的人肯定会得到大家认可。
这便是“忠臣”。
而引出这一切问题的原因都来源于两个字:智慧。
以上是通行本中的含义。
其实如果看过古本内容的话,会有另一种感受。
古本中有两种读法:
1、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2、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
第一种读法中规中矩,是大多数人的理解。
第二种读法正好相反:
如果人类连天地之间的基本规则都不再遵守,哪里还有仁义可讲?
当人们有了足够的智慧,那些喜欢用各种手段骗人的人还能骗得了人么?
亲人之间互相争吵、互不信任,哪里还谈得上孝顺和慈爱?
关于“贞臣”,在那个时期指的应该是狭义范围的忠,他们只忠于天子,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忠于国家或人民。因此那时候的“贞臣”其实更多的会被人理解成“迂腐”,再说,国家乱成一团,人人自危,还谈什么忠心?忠心的人只会死得更早,而且谁知道表现的最忠心的人是不是谋反的头子?(比如宋太祖的皇袍加身)
哪种理解最接近原文无从考察。
其实具体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都无所谓。
不管如何去理解这段话,它的核心内容都是‘稳定’两个字。
只要国家安定、六亲和睦,国民整体生活条件提高了,全部接受基本的教育,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这个时候这个国家才会合平、稳定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