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么
“严师出高徒”,是中国的古话,而如今多元社会中,已有多重含义,特别是对于狭义理解下的“严师”,对于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否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教育界内外也已经开始有了更多的反思以及不同的声音。重新理解“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怎样的老师能出高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严师是遇严重的错误严厉。面对身心发育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是他们除父母家人外,接触时间最长的、影响力最大的群体。而教师对不同事情的反应程度也是学生反思自己所做之事严重程度的考量。一般来说,根据条件反射规律,如果学生表现不错,比如帮助他人、获得好成绩、努力学习等,当教师合理表扬他们时,他们能继续坚持并更加努力;而如果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严重错误,比如欺凌他人、偷盗等行为,如果此时教师没有严厉批评与教导,而采取纵容甚至漠视态度,学生则会认为犯错成本很低而继续。此时的严厉是为了让学生悬崖勒马,为了学生更长久的发展。
严师是要求严格而不随便。新课改之后教师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不再以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学习为辅,不再以知识为主、以能力为主。而是转为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但是虽然教师身份甚至地位发生了变化,依然是需要严格而不随便的教师风格与气质。严格,并不必然意味着不近人情以及和学生保持距离。而是一种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负责任、对教师身份尊重、对所从事职业敬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现实中有种误区是,极端地一切以学生为重、以学生需求为教学需求,而导致被学生脾气性格以及喜好牵着走;极端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导致学生对老师没有敬畏与尊重;极端地以学生对教师的打分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唯讨好学生及家长是重,等等。产生这种误区的原因是没有摆正自己身为教师的正确位置,忽视学生作为身心未完全发育成熟个体的现实。这样教导出来的学生,有可能目中无人、对规则漠视、没有敬畏心,以及过于自私与自大。《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对于教师“严”的重视程度,甚至已成了教师的代名词。
严师是对教师身份的尊重,但不应成为与学生交流的障碍与高墙。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以及发展方向,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认知与喜好而否认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此对其严厉甚至规避。另外,中小学生身心未发育完全,好玩是天性,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投入某项学习中,教师不应该否认这种身心发展规律,而仅仅通过“严厉”强制要求学生乖乖在课堂里坐好听课学习,而可以转换思路,巧妙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感、多采用具体形象的实验与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灵活安排讨论课程与互动课程,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实际体会知识的转换与应用效果,从而以更少的阻力获得学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严师出高徒”不仅仅是狭义的严格严厉,而是在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更多元更丰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