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第五次心理咨询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不会愤怒。既然喜怒哀惧是儿童自我状态必有的基本情绪,为何自己没有愤怒过呢,这是困惑事情。
苍鹭咨询师给出理论解释,在“仁慈的独裁者”照顾下的孩子有两种极端愤怒表达方式:攻击性发火和不带攻击性的发火。前者是最激烈形式,比如怒对、叛逆,后者是最顺从方式,比如遵从、退缩。中间状态很多,比如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等。
怄气则是适应性儿童典型发怒形式,因为不得不考虑父母压制。
可见,攻击性愤怒是强烈表达我们看法,是拥有能量的表达,好比暴风骤雨般发泄内心不快,酣畅淋漓。一定意义说,不能攻击性发火是有缺憾的。
回想过往,蛤蟆想起一次攻击性愤怒,那是为了赶走侵占蛤蟆庄园的黄鼠狼,他喊叫着冲向了敌人,不过这一次元气大伤,之后又恢复了退缩状态的愤怒。
我记得自己较早一次攻击性发怒。那是高中周末回家,吃饭时候父母又吵架,只有我们三人在家里,我听不惯脾气暴躁父亲的话语,说了几句不听劝,就把饭碗放下,暴怒的把筷子使劲扔到了地上,扬长而去。事后记得母亲对我说,当时就把父亲震惊了,对母亲说这孩子长大了。
愤怒意味着长大,因为孩子有了独立性和反抗性,要求成人般平等权利,同时意味着力量的体现。
我想这蛤蟆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没有愤怒感到没有力量。
但是,当我们真正长大成人,就要学习愤怒的各种表达方式,用适合环境的成熟方式表达愤怒后面的拒绝。也即是用不带攻击性的成熟方式,那就是情绪平稳下的理性表达。
昨天文章引用改写了这句话,“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改写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卫我用理性表达的方式,而非攻击性方式对待你”。
这就是先处理愤怒情绪,不是压抑,而是接受,把变形的愤怒变作说出看法的行动,可以说“我很愤怒,我被你激怒了,我有不同看法,那就是**”。
这才是心理健康状态的应对,表达诉求,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描述观察、表达感受、说出需要、提出请求。
为何不能用攻击性方式表达愤怒,因为这是儿童自我状态,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更直白的说,发怒无效,还只会被看作笑话。
打个比方,孩子要买玩具,不给买就撒泼哭闹,大喊大叫,作为父母,你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很明显,认为是小孩子气,是无理取闹,是丢自己面子,但一定还是掌控局势下的看笑话。无论最后买不买玩具,都是把孩子当作孩子,不会真的认为孩子发怒威胁到自己。
再到成人世界,如果还是习惯玩这个发怒心理游戏,在外人看来,就会认为“和小孩子一样”,言外之意发怒对人家毫无威胁不说,只剩下了看笑话和耍猴玩的娱乐心态,这就是成人世界攻击性发火的无意义和无效果。
愤怒者以为能威胁到别人,岂不知被作为笑话看待,这就是成人要少玩发怒游戏的根本,否则,只有增加恼羞成怒贻笑大方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