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直播共读已近尾声,昨日集中分享,米亚战友一连串的反思发问,惹人深思:
什么叫做自由?找到自己的热爱,其他人的支持都可以不需要
我们容易看到别人(我们每天都在看),我们有没有看到过自己: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底想要做什么?
我很珍惜咱们直播共读的平台,我不是为了流量,不是为了带货,我们是很纯粹的来读书 ️
聆听了米亚的问答和反思,我想到了两个有争议的话题,与你分享。
第一,直播共读《财富自由之路》目的是啥。我回顾了当初的初心,好不脸红地说,我以为我读了此书,就离财富自由更近了。如果我读了十轮,我提升财富自由的内功更加的深厚。当时的我,把共读当做一种迈向财富自由之路的工具和手段。
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到深处便是知。更重要的知识根本就不在书本上,在人,在口口相传、在圈子里。
身边的人会质疑我们,你天天读书,你搞出什么结果了,挣了多少钱。
是啊,我的生活圈子依然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变化。
读书本身不能根本改变生活。“721”学习法则告诉我们, 成人学习70%来自真实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工作任务与问题解决,20%来自反馈以及与其他角色榜样一起工作并观察和学习该榜样,10%来自正规培训。
读书于我们而言,是我们迈向成长之路的工具和手段。我们看到优秀的小伙伴心生艳羡,自己怎么就那么差呢,不行,我得策马扬鞭,加紧向前冲。
看见他人读《底层逻辑》,我们也总得与钱很近的财商成长类的书籍,人家读《论语》,我们最好也要积累点经典精华吧;人家直播卖货卖课,不增加点流量和人气,也有点怅然若失。不知不觉,我们焦虑不安,很难获得读书带来的心流快乐。
于是,人家干啥,我们也去做,读更多的书,做更多的事,直至有一天,疲惫不堪的我们,发现买过的课很少打开,立过的flag总是不停地打脸。这么多要实现的目标究竟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呢,即使是自己想要的,我们一定都要争取吗?我们有没有针对想要的进行舍九选一呢?
我们升级认知,是想将来有一天能够财富自由,能够德位相配。如果,财富自由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你还能想到其他也算是人生里程碑的事情吗?你和家人的关系又进了一步,算不算成功呢?
《动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个体必须同时拥有三个动机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就像植物同时需要水、阳光和营养丰富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人类需要同时满足自主、能力和归属。如果三个需求中的任何一个被剥夺,那么对个体产生不利影响。
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自主和能力两个方面得分很高,但在归属方面得分很低,因为他不得不牺牲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来经营自己的企业。尽管整体需求满足度很高,但是他的三个需求的满足度分布不均匀。
研究表明:三个需求满足度均衡是整体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另一位企业家在自主和能力方面稍微低于上面那位企业家,但他感觉与他人联系很紧密,这样他的整体幸福感很更高。
自主、能力和归属是公认的最佳身心健康所必需的动机。而自主,即自由做主,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由,我们为什么常说财富自由呢?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财富自由了,我们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到达人生自由。而其实人生自由包括:财富自由、时间自由、健康自由、心灵自由、传承自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维度去衡量,有很多追求目标。如果单一用金钱或者财富自由来作为一个终极目标或者衡量你价值的尺度,那么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一生的健康、有可以爱的亲人和朋友、内心精神世界的足够丰富多彩从人生的完整性来看,都是比财富自由要更重要的东西。
财富自由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不是常说,等我有了钱,我会怎么样嘛。可见,有一天我们财富自由之后,我们想干的事才刚刚开始呢,这些藏在财富自由背后的动机才是我们真正想做,想实现的呀。追求财富自由是手段,而我们常常是手段目的化。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出身于贫困家庭,有一次偶然机会到一个富人家做客。他见识到了富人家的书架,还认识了富人的女儿。他同时爱上了富人的书和女儿。伦敦心想要结识这位姑娘就得读书啊!他拼命读书,真是读出来了很多意思,结果他读得太好,发现富人那个女儿其实并不怎么爱读书,最后俩人没成。但是杰克·伦敦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你可以是为了取悦某人而读书,也可以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数学。只要你能学进去,你终将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
希兹这本书要论证的是,为了学习本身而学习,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那些西方先贤的说法。人生的终极目的是学习吗?这好像不符合大多数现代人的观念……不过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观念。你觉得人生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什么呢?胡乱说不行,咱们得讲逻辑推理。一个活动要是终极目的,它得满足三个条件 ——
第一,它本身得是一个“目的(end)”,而不是为了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means);
第二,它得是高级的;
第三,它得是正常人就可以做到的。
先说第一点,我们得区分目的和手段。如果一个人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赚钱只是为了喝酒,工作和赚钱就都不是他的目的 —— 如果没有酒,这两件事就都没意义。那有的人说喝酒这个目的太 low 了,我人生的意义是为他人谋幸福!为他人谋幸福当然好,我们都应该为他人谋幸福,但是请注意!那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做一件事儿是“为了”什么什么,那这件事儿就是工具和手段;那个被“为了”的什么什么,才是目的。如果你在上下班的路上分秒必争,恨不得早点到,那就说明你并不享受通勤时间,通勤对你来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应该做这件事就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你会忘了时间,你根本不在意它能带来什么。
希兹举了个例子。比如你跟一个商业伙伴约定周末一起去爬山。对方突然打电话说有急事去不了了,那请问,你自己还会去爬山吗?这样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判断做一件事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当然很多事情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你工作的确是为了赚钱,从这个意义上工作是手段;但是你同时也享受工作,工作也是一种目的。最可悲的是有些人不管干什么都是手段,永远没有活在当下,整个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人。
理解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你会不会就觉得那些总问“这有什么用”的人太俗气了。现在也许你可以同意,在所有目的之上的那个终极目的,必须是一个“纯目的”,而没有手段的成分。
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纯目的。我们喝酒不是为了社交,聚会不是为了混圈子,打游戏不是为了名次,读网络小说不是为了学习文学。这些活动都不是必须做、而是你选择做的,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会总想着计时,它们自身就是自身的目的。不过一般的“休闲”,似乎不够高级。
这就引出了终极目的的第二个特点,它得是高级的。人人都需要娱乐休闲,但一般的娱乐休闲活动,你很难相信那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因为它们代表的都是你的一些平常的侧面,而不能说是你最好的一面。